匠心营造:浙派园林造园意匠论(二)
July.12th
文化内容若是造园中的“意”,
那么技术内容便是“匠”。
“匠”是“意”的贯彻和保证,“匠”是对造园意图的落实,采用一定的造园手法,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按造园意图布局在园林中,使之组合成景观。
匠的范围极广,大可到全园抑景、障景、框景、借景等构景手法,小可到园林要素的各方面,如园林置石中的匠就体现在:石材挑选、石材搬运、石的布置方式等。
壹
场地分析
《园冶》“兴造论”中说:“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牵。”
可见,造园的 件事就是选址,明清时期由于浙北地区自然山水条件优越,风景大开发活动蔚然成风。浙北私家园林大多选址山水兼具的环境造园,多属天然山水园。
(一)山水园、山地园
山林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只要施以略微的雕琢,就能够形成天然之趣。如岣嵝山房,选址于灵隐韬光山。
“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背靠山崖,依仗峰峦,山中有溪,其中建筑多在山间凌空架起,借山势高低错落,与自然融为一体。又如小有天园坐落在南屏山山腰之上,高低俯仰之间“山径至此,石益奇,地益高,所见益远,左江右湖,如在几席矣”,自然之野趣由此可见。
(二)水景园
江湖地依托园外的水域风光,多将水引入园内或是借园外水景,以求得“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效果。
如漪园“西湖何处不清漪,围作池园因额之”,以水为主题,用亭桥分割园内与西湖水系。又如郭庄,通过赏心悦目亭下的假山作为出水口,引西湖之水入园打造浣池、镜池两块截然不同的水景,并选取几个点观赏西湖:乘风邀月轩、景苏阁外观景平台、赏心悦目亭和北面“园”区的观景平台,既发扬了相地之所长:在山水间求得私家园林的安静氛围;又克服了用地之所短:完全以东面西湖为借景显得过于单调无聊。
对于这类的天然山水园, 步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指的是在尊重原始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对地形的改造;第二步是“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指的是对水源的梳理;第三步是考究周边环境,判断是否有景可借,“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总之,浙北私家园林在场地分析上讲究的是顺势而为,不但省时省力,最终所建园林也更为自然。
贰
空间布局
在立意和相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总体规划便是布局。浙北私家园林的体量不等,从地仅一弓的五有园到几十亩的安澜园。其中十亩左右的私家园林为最多:西湖边的郭庄、留余山居、蕉石鸣琴、小有天园,南湖边的莲花庄、潜园、述园等等。
在这样体量的私家园林中,布局也呈现出多样的特色,但总体而言,宅园分离是浙北园林中最突出的特征。由于宅与园分离,所以浙北园林在空间上的分隔不再依赖于建筑,厅、堂、馆、斋等作为宅的主体建筑多自成一体,而亭、廊、轩、榭等风景建筑成为全园的点缀。相对而言,建筑密度也降低了不少,多以山水分隔全园,形成了多类型的园林空间。“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典园林的布局得体即可,没有约定俗成的布局方式,但按照现存和复原的园林来看,可大概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串联式布局
以某一园林要素为主脉,使空间依次展开。在面积较大的园林中,建筑、山水都可以充当串联的要素,起到总领全园主题的作用。以建筑为主脉的如杭州胡雪岩故居,展现一进又一进的庭院空间,直至到达最西面的芝园入口(图1);以水为主脉的如海宁安澜园,展现溪、泉、河、湖不同形态的水景序列,用水中岛屿、桥、假山来分隔空间;以山为主脉的如嘉兴绮园,园中假山连绵,在虚实错落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除此之外,串联式布局在园林的局部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入口处的建筑串联最为常见,可以取得“山重水复”的效果,为“柳暗花明”做了很好的铺垫。
图1胡雪岩故居中的串联式布局
(二)向心式布局
多在面积较小的园林中,或是面积较大园林的中心,以某一园林要素为核心组织空间,回环曲折,以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如南浔适园水景为核心主景,周边的建筑及景点的组织,围绕水景展开,形成向心式观赏路线。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南浔园林自具特征,大园绕水,汪洋数倾,荷叶万柄。或无外墙,环水障之,别具一格。”如小莲庄中,围绕荷花池,净香诗窟、水榭、东升阁、退修小榭、圆亭、平桥、听雨亭、内园、观景台、五曲桥、十二鸳鸯楼、砖牌坊、六角亭依次展开(图2)。
图2小莲庄中的向心式布局
(三)散点式布局
在浙北私家园林中,由于自然地形高低起伏没有规则,受到场地的限制,散点布局的私家园林尤其多。浙北私家园林多选址山林,园林营造常顺势为之,所以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散点式布局的形态,其在平面构图上看似无章可循,实则是出于经济效益、审美效果等多方面考虑的结果。
据统计,在明清浙北私家园林中,多有楼、轩、斋、堂命名的私家园林,其与现在所谓的公共园林之间的区别难以很好地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籍中这些单个的风景建筑单独成景,古人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