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国制漆图谱析解

白癜风网站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本文作者

刘帅

目前所见,《中国制漆图谱》是古代 传世的漆文化图谱。它以绘图加注解的形式,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漆树种植、生漆采集、生漆及桐油精制加工、漆器制作等主要工序流程。图谱内容丰富,情节完整,人物形象,活跃生动,饶有情趣。本文基于工坊实践,对《中国制漆图谱》进行解析,有传播图谱记录工艺、普及工艺知识价值。

《中国制漆图谱》共1卷,法文名称是《Artderecueillir,deprépareretdappliquerlevernisàlaChine》,意思是“在中国收集、准备和应用漆的艺术”。全卷既无中文注释,也无绘图者的个人信息,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本图谱源出“中国自然历史绘画”系列图册。

“中国自然历史绘画”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自然历史的写实画谱,大致绘制于18-19世纪,其中包括《中国制漆图谱》《中国动物图谱》《中国花鸟图绘》《中国药用本草绘本》《野生植物图谱》《通草画(棉布纺织、玻璃制造、竹纸制造、煤矿采运)《各式炉灶图》《陶瓷烧制》《金属手工艺白描图》等16册画谱。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刮起了“中国风”,法国王室及欧美各国热切希望了解中国,派出大量传教士和商行团来到中国,通过绘画记录在中国的见闻,研究中国的漆器与瓷器等制造工艺。其中部分动植物图由法国画家PierreJosephBuchoz(--)绘制,同时也请中国当地的画师绘制中国自然历史,卖给西方旅行者——时称“外销画”。

本文以《中国制漆图谱》内容为依据,紧扣漆树、生漆与漆艺学科,将图谱划分为漆树种植与养护、生漆采集与精制、漆器髹饰与制作、建筑髹漆与油饰四个部分,以当代髹漆工艺语言,专业的、简明的对本图谱中各张画面内容逐页作详情探究、补述,以图析文,以注释文,力求趣味性与科普性相结合。意在使受众对中国古代种漆、制漆、用漆的流程有基本直观的认识,同时与漆艺从业者、研究者、爱好者分享这一珍贵的图文资料,以尽力弘扬传统工艺,并使之延续。

1漆树栽培与繁育

漆树是中国的乡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山海经》对古代中国的漆树地理分布情况有较详的记载,与今大体一致。根据《诗经》、《周礼》等史籍记载,可以了解到漆树的栽培至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尚书·禹贡》中有“兖州厥贡漆、丝……豫州贡漆、枲、絺、纻”的记载,说明在夏禹时期,漆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被当作贡品使用。至秦代,出现了漆园吏、漆园司马,表明已有严格的律法和制度管理漆园。《史记·货殖列传》记:“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此亦比千乘之家”、“汉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千万”,说明漆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树种。明初在都城南京建有漆园,植漆树数万株,《本草纲目》记:“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今陕西安康、商洛一带是中国传统生漆产地,至今保留着清代关于保护漆树的碑文。《中国制漆图谱》可谓清中晚期的漆树栽培与管理的写实图录,图1--图3即反映了当时的漆树栽培技术。

图1:巡查漆园

图1绘多棵漆树枝繁叶茂,有的已经开花结籽,两位长衫者伫立于树下,举头仰望。从其神情推测,应是漆园主人带领后继人在巡查漆园,指点后继人如何认定漆树的树龄,如何判定漆树的长势以及是否可以割漆,估算大致的漆液产量。图上漆树生长在房前屋后,基本可以断定为人工培植。

图:养护漆园

图绘漆园内多位漆工在忙碌:有的在为漆树除草松土,有的在清扫落叶。在园工的精细养护之下,漆树根繁叶茂,长势喜人。简陋的茅屋里,居然摆放了一件擦漆实木罗汉床,床前置一件朱漆方几,于是,红色成为此图的靓点,绘图者意在表述“漆”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遍使用。

图3:育苗种树

图3绘漆园内10位园工,有的在搬树,有的在种树,而以中景两人“空中压枝”最为引人注目。“空中压枝”是中国人工繁育树苗再种植的古老方法,因系中国创造,亦称“中国压条法”,适宜于高大或不易弯曲的植株,多用于名贵树种。操作方法是:选1~3年生枝条,环剥~4厘米,刮去形成层或纵刻成伤口,用布、对开的竹筒等包合于割伤处,紧绑固定,内填肥土,常浇水保湿,待环剥处生根后,切离成为新植株。相对于漆籽繁殖、树根繁殖,空中压枝繁殖的优点在于:

①可以直接繁殖更粗的枝条;

②成活率高,保险系数高,即使没有成功发根,枝条也不会死掉;

③繁殖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所需植物。图中,空中压枝已经成功,枝干已经培育成为活株,标号1的两位漆农正操使木锯,将空中压枝培育成的活株锯下来,交给树下几位标号的漆农,号漆农们将锯下的活株拣拾整理,扛往漆园(见图左上),置于地上,多位漆农将锯下的漆树活枝栽入泥土之中。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可以预想,十年以后,漆树成林,收入在望。

生漆采集与精制

元代王冕的《漆树行》中有云:“九天降气疏涩液,大家小家来取桨。陶盆纸笼攒待满,手中白刃磨秋霜”,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采集的认识,可遗憾的是目前的文献资料缺乏对中国古代漆材料炼制技术、生漆采集技术等方面记录,至于创造性活动过程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制漆图谱》图4-图7,详细绘制了割漆、晒漆、测漆、制漆、滤漆、贮漆等精制加工领域的全过程,弥足可贵。

图4:三伏割漆

图4绘三伏时节割漆场景。图上,多位漆农一手操刀娴熟地釆割生漆,一手用蚌壳接取漆液;两位漆农往返搬运桶装漆液。每年三伏时节,天气最热,因为拂晓漆流量最多,高温大雾天气漆树汁液最为丰富,所以,漆农往往半夜进山,拂晓开始割漆,辛苦异常。所以,古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在人工培植的漆园内割漆,漆农不必翻山越岭忍热挨饿,不用提防猛兽虫蛇侵扰,近水源,可以更为专注地割漆,同时兼顾家务。

图5:晒漆测漆

图5绘中国古代对生漆的精制加工。古代对生漆的精制加工,大致不外日晒法和火煎法。此图正是展示了两种生漆精制加工的方法和传统的漆酚检测法。标号1的两位漆工正在日晒生漆并且加以搅拌:选择阳光晴好的燥热天气,将一定数量的生漆倒入平底广腹的长木盘中,用刮板反复搅拌,使其充分接触空气,不断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以加速氧化过程,同时,烈日不断将生漆中的水分蒸发,因此需要边兑水边搅拌,以提高漆液的透明度。标号的紫衣漆工,正隔火煎熬生漆并且加以搅拌:将生漆倒入铁锅,半锅为限,用火加温熬制生漆,以加速生漆的氧化过程,提高漆液的透明度与涂层的光亮度。熬制之后的漆液称为“不干漆”,将其兑入干性好的推光漆,便能带动不干的涂层干燥,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干性的漆勾兑比例要把握准确。穿青色衣服的3号漆工在展示传统快捷的生漆检测法:称出一定比例的生漆倒入长勺之中,将长勺放在小炉灶上加热,直至烟起泡息、清盘亮底以后称重,即可得出生漆中漆酚的含量,从而判断生漆的优劣。中国先民并不知道“漆酚”“漆酶”等现代化学名词,但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可以直接而且快捷地检测出生漆的质量。此漆工被画在制漆工人群里,真正是为了方便实时检测生漆中漆酚含量。以上生漆精制的方法和传统的煎盘检测法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笔者不能不佩服中国先民的智慧!

图6:制漆滤漆

图6中出现了几位面容姣好的女子。从她们双手的动作和所拿的家什推测,她们在准备滤漆所用的夏布与制作漆器时裱布工序所用的苎麻。这些事务细致琐碎,漆工无法分身,妇女们便主动分担些力所能及的杂务,院外互斗的公鸡、院内晾晒的衣服与趴在栏杆上的儿童,都使这幅有女人的画面平添家庭生活情趣。标号1的男性漆工在晒漆,晒漆盘更大。晒漆是一件辛苦的劳作,一边忍受烈日暴晒,一边要提防生漆引起皮肤过敏。标号4、5的男性漆工正在尝试用碗滤漆;另一位漆工则将精细过滤后的漆液装入瓷碗中备用。

图7:滤漆贮漆

图7描绘的是两种不同的漆液过滤方法。图中最前方漆工正在用滤漆架大量滤漆:将滤布放在大盆或是大缸之上,将大量生漆或精制漆倒入大滤布中间,滤布两端分别缠绕在滤漆架两端的绳索上,两人分别站在滤漆架两端,向不同方向用力拧动把手,大量漆液便被过滤出来,而杂质留在了布上。图中在四面通透房屋内的两位漆工,正在将滤布放在广口瓷碗上,再将精制漆倒入小块滤布中间,然后将布卷叠,双手捏住滤布两端,分别用力向前后拧动滤布,精制漆便缓慢地流入碗内,而杂质留在布上。因为双手力量较小,这种过滤方法只能过滤少量彩绘用的精制漆。漆精滤以后,将大小合适的牛皮纸紧贴在过滤好的漆碗或是漆盆、漆缸上,以阻断空气进入漆液,以便漆液短期储存,使其既不落入灰尘,亦不至于因接触空气而干燥结皮白白浪费。

3漆器髹饰与制作

漆器髹漆技艺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已经有年的发展历史。从漆器的创造发明开始,它就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先做食器,后做祭器,延绵发展,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使漆器在数量和品种上迅速增加,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中国制漆图谱》图8-图1,详细介绍了漆器工艺的制作过程,每一件经过制作工巧,精雕细琢,纹髹繁华,色泽光润,令人目往神授的精美漆器,生动而直观地体现了古老而又悠久的中国漆文化传统的辉煌成就。

图8:木胎布漆

图8描绘的是木胎器皿底胎的制作过程:标号1的位置摆放了各种样式盒具的木胎。前方大号工作台上摆放了多种工具,牛角刀就有大、小、方、圆、宽、窄数把,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标号漆工正在用牛角刀为木胎全面批刮生漆,使其阻隔湿气的侵袭,这道工序叫“打底”;标号4漆工在将打底干固后的胎骨磨平,标号3漆工在将夏布裱糊在用生漆打底封固并且研磨干固后的胎骨上,使胎体不至于变形开裂,布与胎骨要紧密贴合不留空隙,转角处布不能起皱,这道工序叫“布漆”。待布干透,将折叠处削平,将胎体交与右前方漆工全面批刮漆灰,这道工序叫“垸漆”。栏杆边倚着一人手执烟管,可能是监工。屋外一人忙着搬运木胎。这两人看似闲笔,却为工艺场景增添了趣味。

图9:盘盒髹漆

图9画制作漆胎的 一道工艺程序:为垸漆干透磨平的胎骨髹上涂漆。左侧漆工(标号1)拿出精细过滤后的碗装黑推光漆,揭开牛皮纸正准备髹漆。后方两位漆工在用人发刷将黑推光漆均匀而薄薄地髹涂在胎体之上。髹涂完毕,由右侧老者统一放入画面右侧的荫柜之中。推光漆在摄氏5℃~30℃、相对湿度75%~85%之间的有氧环境中才利于干燥固化,所以,荫柜、荫房成为制作漆器往往要置办的设备。为提高荫柜的空间利用率,此柜用隔板分了5层,柜四周用竹篾、草席编织维护,不仅为防尘,更为通风换气并在竹篾、草席上喷洒水分,以保证了荫柜内部的空气循环,保证推光漆干燥所需要的湿度。荫柜的木质框架髹涂了朱漆,使荫柜防潮耐用,同时给荫房增添了美观。妇人携童前来送茶,给画面平添了生活趣味。

图10:夹纻制作

图10从左到右往前,系统描绘了古人为复杂造型的盘、盒胎打底、布漆、垸漆、髹漆的全过程。从胎体的复杂、髹几上有白色模具分析,这里展示的可能是诞生于战国的另一种胎体制作工艺——夹纻。汉代漆器铭文中的“纻”,本意是指以漆糊裹麻布于木胎,麻布与漆灰层层相夹。承接六朝以来漆糊麻布作成脱空漆佛像的工艺,宋代开始,漆糊麻布脱空的漆盘、盒流行了开来,清代人始称“脱胎”。复杂胎体用旋床镟、用木板拼或是用薄木卷,各有难度,而脱空法可以脱出任何造型的胎体。此图中,标号6漆工手捧模具(推测左桌最里边呈色发白的也是模具),两张髹几上刮过漆灰的胎体有:桃形盘、海棠形盘、秋叶形盘、扇形盒等,器型雅致精巧,简练优美,颇有宋代漆器之风。标号1的漆工像是在用帚笔蘸取皂角水或蜡质作脱模剂,均匀地涂抹在模具内壁。标号的漆工剪取夏布,蘸稀漆水将夏布平整地贴附在模具内壁。区别于木胎漆器的布漆,夹纻盘盒需要布漆多遍,每遍待干。待布壳荫干,标号5的漆工用刀具削去重叠处凸起的漆布,打磨平整以后,交与3号、4号漆工继续做裱布工艺,图中,3号漆工正用大号牛角刀挑起漆灰,均匀地涂刮在蒙于胎体的夏布之上,然后交4号漆工,将此夏布平整地贴合在胎体内部,放入荫房等待干燥以后,交与7号漆工髹漆,8号漆工研磨。

图11:脱胎髹漆

图11承接上图,继续绘夹纻工艺流程。标号1的漆工正在用刮板沿布胎与外范间的缝隙插入,将布胎从外范中轻轻地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即是“脱胎”。标号的漆工对脱出的漆布胎进行打磨修整。标号3的漆工正在用牛角刀为漆布胎刮灰漆,待灰漆涂层荫干以后,标号4的漆工用磨石蘸水将布漆胎正反面研磨平整,然后,标号5的漆工为漆布胎髹漆。

图1:胎体荫干

图1承接上图,展示制作脱胎漆器的 几道程序。标号1的漆工正在用罗筛筛出细致的砖瓦灰以备使用,标号的漆工正在用刚筛出的灰料调漆,均匀地涂刮在海棠盆内,然后,交与标号3的漆工用更薄更窄的牛角刀轻轻铲除海棠盆边角处掉多余的漆灰,对海棠盆转弯的角落进行修整并用炭薄片研磨海棠盆弯角,使其平滑。漆灰层干透以后,交与标号4的漆工用人发刷蘸黑推光漆,仔细地髹涂在胎体上。图中左侧,荫橱里摆放了许多复杂造型的漆胎,反映出清代脱胎工艺的成熟。

4建筑髹漆与油饰

据《礼记》记载,周代依据等级制度对建筑髹彩做过详细的规定,如针对柱子:“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国语?楚语》记载“彤楼为美”,即髹丹漆之楼,这里的“彤楼”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上采用丹漆髹绘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将建筑彩绘作为奢华生活的标志。木构建筑髹漆是一个复杂繁浩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支持,还需要有技术娴熟、技能精湛的漆工加持,方可造就“彤楼”大业。”《中国制漆图谱》图13-图15清楚的绘制了木构髹漆、熬制桐油的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造船、佛像制作都广泛地使用了漆器和漆。

图13:木构髹漆

图13绘漆工正在髹涂木构建筑。木构建筑髹漆工程繁琐浩大。图中标号1的漆工站在高凳上用小斧沿木纹砍出斧痕,嵌进木楔子,以使木柱木质更加紧密,防止其经风吹雨淋后变形开裂。为了木材与漆灰牢固地结合,标号的漆工正在将事先调好的漆灰填补在敲入木楔子的部位,遇有裂缝,需要用刀尖将裂缝先行扩大,术语叫“撕缝”,然后填入漆灰。左边房屋内,标号3的漆工正在用生漆整体批刮木柱,以填补木质毛细孔,隔绝湿气,术语叫“打底”,漆工有称“吃青”,青者,黛黑之色也。标号4的漆工正将蘸满稀漆水的麻布紧密贴附在木柱子上,术语叫“布漆”。标号5的漆工正为柱子涂刮灰漆,裱布刮灰的工序可以重复多遍。标号6的漆工正用磨石将干后的漆灰涂层研磨平整,这道工序最脏,也最累。标号7的漆工正在用刷子蘸黑推光漆均匀地涂刷在柱子上,此道工序需要重复多边,起到“钻生固灰”的作用。至此,房屋梁柱的髹漆加固工程便告结束。

图14:熬制桐油

图14绘木构建筑的油饰加固工程。这里的油,特指炼熟的桐油,古代有“油漆”一词,说的就是桐油和生漆。西方化工涂料进入中国以后,不熟悉工艺的人才将中国传统的天然油漆与化学油漆混为一谈。图中,标号1的漆工正在熬制桐油:用长条竹片蘸取锅中的桐油看桐油的拉丝、流动,用以判断桐油的黏度和温度也就是熬熟的程度,进而决定是否可以出锅。图中号、3号、4号漆工正在做地仗处理,与图13流程相同,只是将漆灰和漆改成了油灰和油。刷涂桐油之前,要用砂纸打磨清除木质上的污垢油迹。图中,标号5的漆工正在用熬制好的熟桐油均匀地涂刷在木柱上,与髹漆同样达到“钻生”的目的。待油层干透,标号6的漆工用磨石将涂层磨糙,以便再涂。雍正朝《工程做法》记大木作油饰工艺:“三麻二布七灰糙油垫光油朱红油饰做法: 遍捉灰一道,第二遍捉麻一道,第三遍通灰一道,第四遍通麻一道,第五遍苎布一道,第六遍通灰一道,第七遍通麻一道,第八遍苎布一道,第九遍通灰一道,第十遍中灰一道,第十一遍细灰一道,第十二遍拔浆灰一道,第十三遍糙油,第十四遍垫光油,第十五遍光油。”可见皇家建筑大木作油饰工程的复杂。

图15:木构髹油

图15同样绘漆工在进行桐油施工。图中,标号1的漆工在继续熬制桐油,灶台选择在一个较为空旷的场地,周边不能有易燃物,以防引起火患。时刻观察锅中油的状态,注意调整火候大小并要不停地搅拌,熬到火候时,迅速散热降温,否则容易熬焦报废。标号的漆工在涂第二层桐油:用猪鬃刷刷涂桐油顺序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难后易,先线角后平面,按序刷涂,切忌中途刷子起落,留下刷痕。待涂层干透以后,标号3的漆工在用磨石全面砂磨涂层表面,然后用湿布擦去灰尘。标号4的漆工在进行第三次涂刷,走刷要平稳,力度要均匀。风吹数天,涂层干透以后,木纹显露。

5结语

《中国制漆图谱》是继明代《髹饰录》之后记录中国古代髹饰工艺的 一部图录。这是一幅真实描绘清中晚期漆器手工业的生产画卷,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漆树栽培、生漆加工、漆器制作等制漆技术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史料:

(1)《中国制漆图谱》共19页,15幅图,完整地记录了漆器手工业的生产链条,环环相扣,是当时制漆技术的观照,彰显了中国智慧和髹饰技艺的魅力。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作者将神秘的中国制漆技术以图谱的形式带到了西方,由此发展了西方“制漆”工艺和现代涂料工业;其传播之宽泛、影响之深远,足以见证生漆文化的西传。

(3)漆艺发祥于中国,光大于世界。它从跨湖桥走来,生生不息,延绵发展,弥足珍贵,而今漆器工艺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五湖四海、世界各地。赋予漆艺文化以时代精神,必将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并且比今天更强大,这既是新时代生漆人的担当也是历史的使命。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张飞龙研究员、东南大学长北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表谢忱。

本文发表于《中国生漆》第40卷第3期

合作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gx/3619.html


当前时间:

晋ICP备20240524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