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入情入境学古诗

一缕秋风,枫红满径。

早上送小孩去上学,从小学校园广播中传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朗读者用他特有的男低音传给我们“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声音的穿透力把人带入了古诗的情境当中,让所有的听众仿佛看到了诗人眼中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大气磅礴,意境开阔,同时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境,气势昂扬。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

手中牵着上幼儿园中班的小男孩,他嘴中不禁念叨起,他先前学过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想,小男孩不一定知道这句千古名句所传达的浓重情感,或者他不能体会的那么深刻,没有李白那样的人生经历,他应该是体会不到。但是他愿意去读,因为诗歌读起来会押韵朗朗上口,或者他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也有一点离别的小忧愁。这也许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想起自己小时候学古诗,老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它背诵出来,对于我这种不理解就很难背下来的人来说太难了,总觉得学古诗没有感觉,只有难了。

现在明白是因为不懂诗歌,所以背不会诗歌,所以欣赏不到它的意境美。即使毕业后有进入高中教书,尽管10多年,却疲于应付上课,匆忙参阅参考书,然后讲给学生听,只是做了一个传话筒,因为没有用心去细细的品味,诗歌中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或细腻,或豪放的情感。

后来,当不教书以后,时间相对宽松,生活经历也丰富了一些,渐渐的情感也丰富起来。现在读到古诗,像好久不见的朋友。体味它与自己、与自己周围人的情感共鸣。古诗语言的表现力,现在才理解得那么清晰。

这两天我整理了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古诗,然后刚好赶上写作,这里选两篇古诗和大家一起学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 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橘绿”,这一年中 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作品,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理解的深入程度也不太一样。

而对于每个人而言,不同的时期对它的理解,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好在我们生长在这个美丽的书香中国,还可以让我们反复地,认真地去读古诗,去读出它们的意境美,和它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

好的诗歌是对自由和美好的一种挽留。

推荐一个教育号

新观察,讲述教师身边的故事!↓↓↓

教师新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gx/36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