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的家乡,到更大的城市,求学、工作,漂泊,然后慢慢的一些人习惯大城市的节奏,在这里安家,那些原本的他乡就成了他们第二故乡,正应了季羡林先生那句话:“无论他乡与故乡,大抵心安即是家”。
这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而德国正是纳粹的聚集地,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德国,他的老师给了他怎样的帮助?是什么事让他觉得德国人老实忠厚?为什么哥根廷成为了季先生第二故乡?
本书的作者季羡林先生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作为交换研究生曾旅德十年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斯拉夫文、德文和英文,精通12国语言。旅德归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聊城大学名誉校长等,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学识渊博,可谓博古通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著有《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著作。还翻译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和维吾尔族 部戏剧文学《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他的散文文笔不奢华,却总能给人感动。其中《夹竹桃》和《怀念母亲》还被选入小学教材。
他的老师给了他怎样的帮助?
季羡林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在德国学习中遇到的老师都对他有很大帮助,他也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老师是教他梵文和巴利文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季先生认为教授给他的学业带来了 的帮助。
教授很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梵文课的教学并不是老师教,学生学。只在 节课上念了念字母,而后在完全不讲解语法和规则的条件下直接让学生读课后练习,这让季先生倍感压力,为了更好的学习,他不得不在上课前花费一两天的时间,准备课上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用于梵文学习,更是用在了其他语言的学习中,而正是教授这种调动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方法,让季羡林先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教授虽然看忙起来文质彬彬,也没什么教授该有的架子,但是他是教学一丝不苟,极为严谨,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严格,大概是季先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做大量准备,从未应付了事,也没有因为教授的严格要求,露出任何抱怨之色,教授对他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但季先生之后,这位教授的学生都认为他过于严格。曾有一个学生的论文被他批为垃圾后,那位小姐因为受不了, 离开了哥廷根大学。而季羡林先生不但适应这种教学风格,并把这种风格沿用到他之后的教学中。
教授对季先生博士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季先生准备自己论文的时候,用了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整理,成文后觉得非常完美的,本想得到教授夸奖,但是当论文交到教授手里的时候,教授认为他的论文等于没写,这让他很受打击。教授指出他犯了一个错误,引用了一堆其他书里的内容,却单单缺少属于自己独立创造的见解。季先生在理解教授的话后,更是总结出“没有创建,不要写文章”的话,并把这些也教给了自己的学生。
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是一位 的老师,如孔子说的那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对季先生的教导并不只限于他所教科目,更是引导季先生领悟了更好学习的方法,端正了对待学术的严谨的态度,也让季先生回国后,成为了和他一样 的老师。
是什么让他觉得德国人老实忠厚?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德国人很有规则,甚至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却很少有人评价德国人是老实忠厚的,甚至是可爱的。季羡林先生刚到德国柏林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件趣事,让他对德国人充满了好感。
季先生刚到柏林对道路非常不熟悉,可以说完全是个路痴。一次他的手表的玻璃罩碎了,一位在柏林居住了两年的朋友带他穿过柏林的街道,找了德蒙街的一家表铺进行修理,铺子的老板开了个收据,约定第二天取,季先生拿了收据也没细看就回去了。到了第二天,他不好意思麻烦朋友,准备自己取表,结果发现手机上并没有地址和电话,甚至连铺面的名字都没有写,他沿着康德街,凭着记忆去找前一天的表铺。
找了很久他终于发现一个小表铺,进去就觉得和昨天的店里布置不太一样,但是他还是没来得及多想,店主是一个老头,他接过季先生递来的收据,马上在店里找起来,结果翻遍了店里也没有找到,老头也急出了一头汗,只能很抱歉的和季先生约定第二天再来店里取。并在收据上写了店铺地址。
按照约定第二天去店里之前,季先生又找到了一个表铺,然而对方表示不是他要找的店。他第二次到店里接待季先生的是一个老太太,她看到了收据上丈夫的字,对表在他们家修的这件事儿深信不疑,但是怎么会找到呢?折腾了几天,季先生才让老头确认收据是不是他们店的,这时,老头才发现,收据根本不是他们店的,却没因此发脾气,而是让他去其他店看看,并写了地址。后来季先生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取回了修好的手表。
这件趣事让季先生觉得德国人老实又忠厚,我看完这个故事眼前就浮现老头紧张地找手表的样子,偶尔拭一下头上的汗,那个样子真的很可爱。
为什么哥根廷成为了季先生第二故乡?
季先生在旅德期间根德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关怀,尤其是西克教授对季先生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怕他没有足够的钱,找院长希望增加他的薪水,再得知他要回国的时候更是几乎要流下眼泪这样的深厚情谊让季先生一直难以忘怀。
温暖还来自于即使在法西斯统治的德国,德国法西斯瞧不起“有色人种“但是季先生并没有遭受到任何歧视和野蛮的对待。
当然他最感激的是像妈妈一样,照顾的他的房东太太——欧普尔太太。她是一个典型的德国普通妇女,拥有勤劳、善良的美德,为人坦率,不藏心机,还有就是特别的爱清洁,甚至会用肥皂水清洗门口的人行道。
她对季先生的照顾涵盖了生活所有,她会按照中国习惯给季先生留热汤、热饭;会在睡觉前替他铺好床被,大概我们的母亲在我们成年后也不会做到如此的无微不至吧!她会细心教季先生如何使用他不太会使用的鸭绒被;会每天和他聊天,这个习惯让刚到德国的季先生得到了每日的“听力训练“,而房东太太在不自觉间就成了免费教员。他们相处的细节就像母子一样,在欧普尔太太的先生去世后,他们更像相依为命的母子。
这些朴实的德国人民,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季先生感受到了温暖,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在季先生回国后,再也没有机会再见面,但对于他来说,这些恩爱的德国人让哥根廷有了温度,成为了他长久思念的“第二故乡“,而这里也是家,因为心安。
这本书让我通过季先生的求学经历,看到了瓦尔德施密特教授那认真严谨的教学给季先生带来了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那可爱的修表店里的德国老人,展现了德国人除了刻板之外的忠厚老实。而那些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