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们有学习过不少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年9月25日-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东北大学。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大概了解鲁迅之后,今天就让我们欣赏一篇小学作文《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小时候总觉得这句话太啰嗦了,肯定是为了凑字数,现在才明白其中的意义。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实事求是,幽默风趣。可我最在意其中的“放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这天气晴好,前途光明。这何止是梅雨季节的初晴?这更是黑暗社会摆脱阴云笼罩后迎来的光明,是压抑人民重获新生的希望啊!在那段阴云笼罩的日子里,先生用他特有的文字鼓励着堕落的人民,鼓舞着战争中的战士。先生一介文人,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耍刀弄枪,可他的文字却如同匕首般一下接一下地刺入敌人胸膛,一字一句都藏着树立的根根锋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向敌人展现满身荆棘,又向人民施以芬芳。“太阳照着隔壁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别有深意的文字中,意味在奋斗终生的鲁迅先生身后的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在先生的代表作《朝花夕拾》中完成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在他看见同胞被枪毙后,周围的中国人却鼓掌叫好时,他感到悲哀,怜悯却又无奈,那段人人傀儡的日子,无疑是为往日中国添上耻辱的一笔,为伤痕累累的鲁迅先生伤口撒盐!而直到现在,我终于明白《秋夜》中的枣树真正含义是:两颗枣树,枣枣结树,早早结束这痛苦不堪的日子。先生是有多渴望光明呢?可想而知:有人说,鲁迅是“绝望的反抗者”,也有人说,鲁迅是“希望的战斗者”。鲁迅先生甘化春泥,甘为人梯。他用自己的第一步以及更多步踏出了一条条光明大道,这些路终将通往再无黑暗的尽头。(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