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不可或缺的食物,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离不开饺子,尤其以春节和冬至两个节日,民间习俗是一定要吃饺子的。饺子的来历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张揖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根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饺子的来历和一位“医圣”相关,相传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建安初年()任长沙太守,后来瘟疫流行,张仲景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他在回乡路上,见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冻坏了耳朵,于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包成耳朵样子的“饺饵”下锅煮熟,分给来治病的穷人。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这样治好了百姓的冻伤,后来人们开始效仿,“饺饵”逐渐被称为“饺子”饺子与节日我国人民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据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臧之饽悖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饺于是人们过春节时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吃的,新春佳节吃饺子,还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是“交子”的谐音,交于子时的意思,寓意吉祥如意,用以辞旧迎新。“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名称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饺子为“时罗角儿”;明代末年称“饺子”为“粉角”,清朝又称为扁食。饺子的种类“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根据它的用馅可以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有煎饺、蒸饺等。作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食品,饺子在14oo多年的历史中,已经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