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整部剧中,若问谁能在同一个坑里栽倒两回,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一定是齐妃。
别人害人,都是想着怎样既能达到目的,又能不牵连自己。
如果能指使别人去干,那一定是最好的。
比如皇后,害人从不亲自动手,堕胎暗示安陵容去干,诬陷暗示祺贵人去做,即使事情败露,也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她可以推脱得干干净净。
即使没有人帮忙,需要亲自动手,也多半是藏着掖着,必须要有一点反侦察意识,能做到多隐蔽就尽量做到多隐蔽,能不暴露自己就尽量不暴露自己。
比如余氏投毒,用毒药浸泡药锅的锅盖,熬药时,热气蒸腾,毒药就会渗透进正在煮着的药物里面。这投毒方法即隐蔽又巧妙,极不容易被发现。若不是甄嬛机敏,可能早就被毒傻了。
可齐妃,人家就是不走寻常路,投毒一定要实名制。
02
给皇后请安时,众嫔妃开始打嘴仗,由甄嬛有孕,说到皇子还是公主,说到三阿哥蠢笨。
齐妃最不能接受的是别人说三阿哥蠢笨,因此怼了甄嬛,失了分寸。
事后,她被皇后留下单独谈话。
谈着谈着,皇后就开始教唆:说不准甄嬛的皇子还真能和三阿哥平起平坐,顺治爷的四阿哥就是先例,只不过四阿哥在襁褓中就已经死去。
“与其生下来就会死,倒不如不生。”皇后说。
齐妃好像明白什么。
安陵容又适时告诉她:夹竹桃的枝叶和花粉有毒,孕妇禁用。
于是,齐妃亲手做了一盘掺有夹竹桃花粉的栗子糕,让丫鬟翠果给甄嬛送去。
翠果回话,齐妃还问:“照理这会应该有动静了,翠果,是不是我加的不够多啊?”
看得屏幕外的我们都跟着着急:齐妃啊,你加了十足分量的夹竹桃花粉,还嫌不够多,你怎么不加棵树进去?
动静来了,齐妃被皇后娘娘召去问话。
皇后对齐妃做出惩罚,禁止三阿哥去齐妃宫里,以后由皇后抚养三阿哥。
齐妃第一次投毒,就不遮不掩,采取实名制,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她失去了三阿哥的抚养权。
一般人,犯了这样的错,事后一定会反思,只要细细想来,就能明白这件事是自己的愚蠢外加上皇后别有用心的操控造成的。
反思得出的两点结论,齐妃应该时刻牢记,一是遇到三阿哥的事情,不能再如此冲动;二是皇后的心机很深,必须对皇后保持警惕,以免再被利用陷害。
可是,齐妃却不长记性。可能是皇帝不知情,也可能是还能偷偷见到三阿哥,她得到的教训并不深刻。
03
叶澜依进宫,拽得从不把后宫众人放在眼里。
齐妃瞧不过去,说了两句,却被叶氏毫不留情地回怼。
众人散去,齐妃又被皇后留下补课。
皇后先是表明意图如果叶澜依不能生育就好了,然后,她怕齐妃不上道,不肯干,就搬出了夹竹桃花粉的事要挟她,还说是为了她的三阿哥永无后患。
被要挟也好,为了三阿哥也罢,齐妃再次出手。
她让翠果给叶澜依送了一碗极其阴寒的红枣汤,叶澜依喝完就腹痛不止,失去生育能力。
齐妃第二次投毒,仍然是实名制,还让翠果等在人家宫门口探听消息。
听说皇上要彻查,她去向皇后求救。
她觉得自己是听了皇后的话,才这么做的,皇后应该会救她。
只是她没想到,皇后就是想要她死,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霸占她的三阿哥。
自己把蠢事做绝,无路可走的齐妃,选择了上吊自杀。
04
皇帝曾经说过安陵容,“嫔妃自戕是大罪,她不敢。”
为什么齐妃敢呢?
嫔妃自戕最大的罪过是连累家人,安陵容不敢,祺贵人也不敢,因为他们的家人还没有受到牵连,但齐妃的家人李知府已经被先帝流放,相当于已经没有家人,所以不怕被连累。
为什么齐妃不像翠果一样,去皇帝,太后哪里告发皇后,鱼死网破呢?
第一,齐妃的软肋是三阿哥。
如果三阿哥能有很好的未来,她这个做娘的即使是死,也心甘情愿。
如果因为她做的蠢事,而连累三阿哥将来不能继承大统,她也是万万不肯的。
皇后太了解齐妃,她就是这样给齐妃划了两条道,一是齐妃事发,连累三阿哥;二是,她自行了断,皇后替她成全三阿哥。
到底怎么选,齐妃自己权衡?
第二,齐妃就算告诉皇帝,是皇后挑唆她做的,也没有用。
就算事实如此,齐妃也拿不出证据,还会被皇后反咬一口,说齐妃诬陷她。
二来,皇帝正在生齐妃的气,若没有真凭实据,就算齐妃说了,皇帝也不会信。
三来,一旦齐妃和皇后撕破脸,恐怕以后皇后会对三阿哥的前途不利。
第三,有太后给皇后撑腰,无论皇后犯多大的错,太后都会护着皇后。这一点后宫妃嫔都很清楚。
所以,齐妃权衡再三,选择自行了断,成全三阿哥。
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不会迁怒于人,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周总理曾经说过,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但齐妃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就连做坏事害人,都是那么漫不经心,不肯花费一点心思,每一次投毒,都是那么直白又直接。
第一次实名制投毒,让她丧失了三阿哥的抚养权。
惩罚不可谓不重,但她却没有吸取教训。
就算第二次害人是受皇后要挟,那她总可以用用心思,做得隐蔽些吧。
完全没有,和上次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套路,所以,她这次是以命相抵。
直到死,齐妃也没有学会迂回婉转,不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