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先生《大学》讲义
大学之道
各位儒学朋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大学。上回我们研读了『治国必先齐其家』。
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長也
慈者所以使眾也
这一段还是讲至『治国』一定要先『齐家』。『齐家』最重要的就是,在家里要知道『孝弟』之道。在家庭里面能够尽到『孝』道,在外面『治国』就能够『事君』;在家里能够尊敬兄长,在外面就能够事奉长者;父母在家里能够对儿女『慈』,在外面就能够领导众人。
康誥曰如保赤子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后面就举了『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般女子在娘家的时候,没有学过养小孩子,但是一出嫁有了孩子的时候,婴儿也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是小孩子一啼、一哭、一笑,这个作母亲的人,就懂得婴儿的心理。为什么呢?她就是前面讲『如保赤子』,只有至诚心。母亲照顾婴儿出乎天性,天性就是出乎自己的真心。这是讲至诚之道,她自然就会了解。没有学过,不学而能。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前面讲『治国』必先『齐家』,这里接着讲『一家仁』,『仁』就是仁慈,国君在家庭里能够实行『仁』道,本身就作一个模范,全国的人自然就跟着学,这叫『兴仁』,『兴』就是全国都兴起来了。『一家让,一国兴让。』,作国君的人在家里面,从本人开始处处礼让,治理国家时也是拿自己作一个示范,那么这一国都跟你学着礼让。从家庭里自己作模范,以身作则,用在治国方面,一定国泰民安。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从反面来说,国君要贪戾,贪图不正当的财物种种的这些事情。『戾』这个字当弯弯曲曲的“曲”字来讲,『贪戾』就是凡是一贪的时候,他就不会正直。我们一般人讲『贪赃枉法』,要贪污、贪图任何不正当,不应该得的东西,法律也被他『枉』了。『枉』了就是不直的意思,就是『戾』的意思,表示违背了正常的道理。一个人『贪戾』的话,一国就学着『作乱』了。『其机如此』,『机』就是『动机』,这就是『一家』作好事情,『一国』跟着学好,『一人贪戾』,做坏事情的话,『一国』就学着『作乱』。
『其机如此』,『机』是一个『动机』,『动机』在心里微微地一动,它对于外面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作家长的人要时时刻刻反省,我的念头是不是合乎『仁』,我对家里的人,是不是都能作到『让』。『其机如此』,这一个『动机』,在家庭里面,它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治国』也是如此,作国君的人,把这国家治得好,或是治不好,就在这个『动机』,在一念之间。一念是『仁』,一念是『让』,那么这个国家,全国人都受他的影响,跟着学『仁』、跟着学『让』。『一人贪戾』的话,也是在转念之间,一个念头起来要贪图那些不正当的东西,一般国民也就跟着学了。拿我们现在好懂的话来讲,作国君的人,重视的是『功利主义』不重视讲『仁』、讲『义』,那么他自然地影响到国民讲『功利主义』了,这个『机』就在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偾事』当败坏讲,一句话说得不对了,就把事情败坏了,言语很重要。内*是对于国民讲的,外交是在国际上讲。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你治国办*治的话,无论是内*、外交,说错了话都是坏事情。『一人定国』,这是讲能不能够把国家治得很安定,那就看这个国君的作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无论我们是从事哪个行业,对于周围的亲戚朋友,所接触的人,都有一些影响能力。既是有影响,就要像这里面所讲的,学『仁』、学『礼让』,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下面就举出历史上的,事情来印证。『尧舜率天下以仁』,尧帝是圣人,他把天下人的民生疾苦都放在自己心上。后来尧把天下让给舜,舜也是如此,都是以『仁』来治天下,实行『仁*』,教化天下人。圣人实行『仁』*,他的朝廷用的臣子,都效法尧舜学习『仁』。从尧舜本人到朝廷的臣子都施行『仁』*,因此天下人都效法『尧舜』,形成一个风气,上行下效。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反过来说『桀纣』,夏桀王,殷纣王,『率天下以暴』,施行暴虐之道,残害贤人、忠臣,对于一般人也是残暴不仁。夏桀王、殷纣王用残暴来治天下,他用的人也都是残暴不仁的臣子,所以『而民从之』,一般人民也效法他们的残暴。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就是说,『尧舜率天下以仁』,民众都学『仁』;『桀纣率天下以暴』呢?民众都效法『暴』。反过来讲,『尧舜』自己施行『仁』*,却叫天下人学不『仁』,学残暴,民众是不会跟从的。『桀纣』自己用残暴来统治天下,如果要叫天下人学『仁』、学『礼』,老百姓也不会听他的命令,所以『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国君,帮助国君治国的臣子,以及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君子』。『有诸己』指的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自己讲『仁』、讲『让』。『诸』字是“之于”这两个字的合音字,郑康成的注解,“有之于己”,自己有了『仁』,有了礼『让』的这种修养。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自己有『仁』、有『让』,『而后求诸人』,而后来教人家,要求人家也修养『仁』,修养『让』。『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就是自己没有贪戾,没有暴虐,办*治,绝不贪赃枉法,残暴不仁,然后看见人家不讲『仁』『让』,就可以指责人家。就是说一切要自己先有有好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教化人家;自己没有做罪恶的事情,然后才可以指责人家。
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恕』是『恕』道,学『仁』先学『恕』。『恕』学得很自然,学到圆满的时候,那就是『仁』了。『仁』是什么呢?『仁』是自己『本性』里面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待一切人要厚道,在家庭里面都要关心家里的人,厚道地对待家里的人。这是从天性里面出来的。父母怎么样关心儿女,儿女怎么样孝顺父母,这都是厚道。厚道就是『恕』,从『恕』开始学,学到圆满就是『仁』,『仁』这个字就是厚,仁厚。所以这里讲『恕』和『仁』都是从自己的本性起来的。在这一句话里面讲,『所藏乎身不恕』,『恕』跟『仁』一样都本来就有的,所以是讲藏乎身。本来就有『恕』,而不能用出来。如果自己『仁』也好,『恕』也好,用不出来的话,就待人不厚道,刻薄。
『恕』是什么呢?孔夫子就很简单扼要地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加给人家,这就是『恕』道。『恕』道虽然是人人本有的,但是用不出来。为什么用不出来呢?自私自利的心在那里作怪,在那里障碍了。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自己『不恕』,而叫人家『恕』,人家听我们的话吗?没有这回事情。所以要教人家讲『恕道』,教人家善意厚道待人,自己要先有这个修养,才能够教化他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国君自己不行『恕』道,能够教全国人都能学『恕』道吗?没有这回事情。这就照应前面的话,『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以后面说『治国在齐其家』。『治国』要先『齐家』。为什么要讲『齐家』呢?家里的关系,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跟自己平辈的就是夫妻、兄弟。在家里面对待父母,要尽『孝』,对待儿女用『慈』,这些都是出乎天性,不是学来的,而是自己『本性』里面就有的。讲『治国』先『齐家』,『齐家』要先『修身』,『修身』必先要『诚意』、『正心』。『诚』字太重要了,孝弟之道就是『诚』字,『诚』心对待家里的人,就是《康诰》里面讲的『如保赤子』,不必学自然就懂得。
国君拿这个『诚意』来治国的话,全国人需要办什么事情自己都知道。怎么知道呢?『诚意』啊!这就跟『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样。你作国君,看待国内所有的国民,就如同一个母亲看待婴儿那样。婴儿不会讲话,可是作母亲的人,知道婴儿所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作国君的人,诚心诚意,『正心』、『诚意』地来『治国』的话,就知道全国的老百姓所需要的是哪些。这是『治国在齐其家』,『齐家』再往上要『修身』、『正心』、『诚意』。
后面再举例子,我们研究《大学》就知道,中国自古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孔子那个时候讲的*治学,办*治的人就像父母对待自己儿女那样关心自己的百姓。作天子、作诸侯的人要把天下的人当作自己的婴儿那样来关心他。所以孔夫子所讲的『古圣先王』所实施的*治就是这样情形。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下面举诗来作印证。『《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诗是《诗经·国风》里面的《周南》中的一篇。在《国风》最开始就是《周南》、《召南》,这两诗非常醇正。孔夫子教他的学生学《诗》,一开始就要学《周南》、《召南》,因为里面讲的都是『五伦』的道德。
《周南》里的《桃夭篇》这两句诗:『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夭夭』是桃树在春三月里面开花了,桃花开得很茂盛。桃树的枝条,新长出来的叫『夭夭』,发展得很快。『其叶蓁蓁』就是叶子长得很多、很茂盛。这两句话就是说桃树开的花,长的叶子,再有后来结的桃子,都非常美好。以此来比喻人的外貌很美,内在的道德也很好,就像桃树的『夭夭』、『蓁蓁』。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这两句诗是一个「兴」,是一个比喻,然后归到一个女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之子』是指的,那个出嫁的女子。郑康成的注解,『之子』这个『之』字当“是”字讲,『之子』就是『是子』,就是“这个女子”。『于归』是什么呢?就是嫁到丈夫那里去。就女子来讲,嫁给丈夫,到了婆家,那是自己的家。她出生的家庭是她的娘家,女子出嫁之后的那个才是她自己的家,叫『于归』,就是归到自己家了。
『宜其家人』,女子出嫁到了婆家,对于这一家的人都『宜』,『宜』是什么呢?这个女子嫁过去以后,对待家里的公婆,丈夫,丈夫的兄弟姊妹,全家的人,她相处得都非常适宜。所谓适宜是什么呢?都能和谐融洽地相处,这叫『宜其家人』。从《桃夭篇》里面举出来四句话,拿『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形容这个出嫁的女子,在外貌上,就像桃树开的花,生长的叶子,那样美好,品德也好。所以嫁出以后『宜其家人』,跟家人相处都能够和谐,一切都那样美好。
这四句诗举出来以后,下面就说了,『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就是照应到前面,『故治国在齐其家』。在这里举出诗来作印证,跟家里的人相处好,然后可以敎化国人。
再下面举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首诗是在《小雅》里面的。《诗经》有「风」有「雅」,「雅」有《小雅》有《大雅》。这是《小雅》里面的一篇诗,叫作《蓼萧篇》。从《蓼萧篇》里面就提出这一句来。『宜兄宜弟』就是说作兄长的,能够尽到爱护弟弟的责任、本分;作弟弟的就能尊敬兄长。能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徐醒民先生所讲述之佛学及儒学经典,经整理成文字书籍,所有著作之重制、公开口述、公开播送、公开传输及流通等行为,同意皆不受时间、地域、次数、对象等任何限制,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但任何人均不得加注版权所有,或任意更改内容,改变著作原意,影响大众权益,亦不得作为营利为目的之用。欢迎翻录结缘功德无量。
徐醒民先生所有一切著述、录音带、录影带、雷射光盘片等出版物,暨文字书刊,公开授权大众翻印流通播放,但不得加注版权所有,或任意增减内容,改变原著原意,影响大众权益,亦不得作为谋利之用。
徐醒民先生影音专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