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讲台第一篇古诗里的车前草

真心没有想到,暑假还没有结束就接到许校长邀我回到一线上课的电话。定*一想,这也许就是,阁子 的讲台了。

没有哪个单位,可以如此包容我这样的病人整整清闲了两年,我感恩的。我也知恩图报的。这两个月语文组又病倒两位,手术完成都还在后期治疗中,再加上,新疆支教的一个,十一要生孩子的一个,一线缺老师,义不容辞。听说, 的市二中也到了用心理学老师来教初三语文的尴尬局面。教学大气候如此,局面如此,义无反顾。

休养了两年之后,回到讲台,丝毫没有陌生感,一切还是熟门熟道的,依旧是日日重复的作息,周而复始的规律和单调,按部就班的琐碎与繁忙。忐忑的,只是,对身体的不安,对复发的忧虑。这些日子从上半夜失眠,到上床就睡着下半夜醒的早,作息混乱着,大脑昏沉却思维清晰。教学生活的规律很快适应。一直都在告诫自己,身体可以忙碌,心绪切不可焦虑。 节课堂就在讲台上忽然和一群孩子聊说,安,这一个字里的语文逻辑。

是啊,一切安顺!

就让我好好珍惜这 的讲台,换一种慈祥来享受这份职业的 几年。

其实,面对学生,我从来就是喜悦的。很享受他们亮晶晶的眼神跟随自己讲台前摇晃的额头。其实,面对语文教材和各种读物,我更是喜悦的,教学里遇到的都是文学的经典,每一次重读这些文本,都可以获得更新的阅读感知。阅读的获取,肯定是一个跟岁月正比的成长,每个人的经典阅读,都是一场永远奇妙的动态体验。

无论这样的讲台可以给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提供些啥收获,我都相信,语文教学对于教师的魅力还在于,我们自己从阅读里永远可以汲取丰富的美和智慧。所以,我想尽力留下这 讲台上的一些思考与收获,记录在这里,留给,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什么也做不了的,未来的自己。

这一周,我记录《芣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一关于芣苢。

读作fúyǐ,是一种常见植物,即我们说的车前草。

忽然发现它的民间叫法,别名很多:马舄、车前、当道、牛舌草、虾蟆衣,车轮菜,虾蟆草、牛舄、车轱辘草、驴耳朵草……梳理一下这些名称,感觉命名的源头主要是三大类:

一是车马相关:车前,当道,车轮草,车轱辘,牛舄,马舄……

二是形状相关:牛舌草,驴耳朵草,牛耳朵草,猪耳草,勺子菜,饭匙草……

三是环境相关:蛤蟆草,蛤蟆衣……

努力去搜找,还是不断发现,还有新发现的称谓。民间的物象称谓,常常可以表现物象最直接的状况,如此联想再去斟酌,就愈发感觉到称谓里透出芣苢旺盛的生命力。

它随处生长卑贱顽强,路边,洼地,车轮碾压,牛马踩踏,都不影响它的生长。

它亲近老百姓的生活,你看,民间对它的形象联想,就是身边随时可见的牛舌猪耳等。

它低调安静,家前屋后决不择地而居,它的枝叶是聒噪的蛤蟆安全的蔽护…………

那么,为什么如此卑微的一种植物会却被民间咏唱呢?

换句话说,在《诗经》对它的咏唱里,我们读到的,是人们对它的哪一种情感呢?

二关于诗意

课堂上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谈自己的《诗经》印象时候说,晦涩难懂。这个角度看,《芣苢》就是一个典型。此诗的晦涩无非在于4点:

1概念生涩。“车前草”被叫做芣苢,这样的概念解释,完全要靠专家注释。

2虚词难懂。比如“薄言”。文下注释为无意义助词,理解时候可以忽略。这也必须靠注释才可以了解。

3重章叠句。这本是《诗经》歌咏的主要特征,但在解读诗意的时候,总是分散解读的注意力。但这一点混乱是可以用合并同类项来化简的。

删繁就简,去肉存骨,全诗可以简化为一句话——采采芣苢,采、有之;掇、捋之;袺、襭之。

4动词生僻。

读《芣苢》最难也是最有意趣的地方就在推敲简化之后,存留的三组动词的含义,琢磨出每一组之间,细微的不同,来体会诗意的美妙。

这首诗歌,采,有;掇,捋;袺,襭,这三组动词,每组的两个含义接近,分解区分有难度,但是这里的难度又正是这首诗歌精彩所在。细细推敲,整体联想,可以化解。

诗歌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阶段是发现。这么肥硕茂盛的车前草啊,快来采回家去呀。诗句里有惊呼声,有呼朋引伴,即将收获的欢喜。采之,是类似呼叫大家“来采”的指令性动作,“有之”,是拥有的意思,诗中可以理解为,欣喜中的愿望,这么好的车前草,这应该“采回家”。

第二阶段是采摘。先是一棵一棵“掇”,然后是一把一把地“捋”。这是采摘的主要过程,诗句里有采摘人的形态,从开始时候忽然发现时候还沉浸喜悦的动作生疏,到完全投入采摘之后,采摘动作娴熟,大把大把获取的喜悦满足。

第三阶段是打包。采得太多了,要把这么多尽情采摘的车前草带回家,啥也不顾了,提起衣襟来兜住,装得太满又怕回家路上再掉了,就索性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紧点。

从这些动作里可见,诗歌表达的是,采摘时候,人们欢快,满足的心绪。

三关于意趣

解决了以上4点,诗意不再晦涩。但要想进一步,读出诗歌的美妙意趣,就应该生发诗意联想,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我阅读时候针对三段,生发了三个疑问:

一这是谁在采?是男人还是女子?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二为何要采车前草?为何采得越多越快乐?

三为何不提着篮子来采,非用衣服兜着呢?甚至是,使劲往衣襟里揣呢?

组问题,解决得比较粗暴。只是凭感觉,本首诗歌的情景应该是一群女子在采车前草。毕竟男子的集体活动,应该是更有力量一点的,比如”狩猎“。采摘之类的活动,只有女子去做才生出美感的。表达美,这是诗经对中华文学的最重要启动。当然理解为一个女子的采摘也未必不可,只是感觉一群女子的采摘会画面更加生动,这是经验美学的自然联想。倘若是一群女子在采摘,第二组的两个动作也可以理解为时序的,先一棵一棵采,然后越采越疯狂,一把一把地捋。也可以理解为平面的,有的女子一棵一棵采,有的女子一把一把地采,都忙得不亦乐乎。

解决第二组问题,就需要了解一下车前草的民间意义了。

读到好几个关于“车前草”这个名字的传说故事。有说是跟舜禹治水有关,有说是跟霍去病攻打匈奴有关,但无论哪一个,都在用车前草被发现时候,“车前”治病,解决国事急难的重要功能。即便是现在,车前草也是中草药的一种。很多时候,民间还会经常用车前草煮水给孩子洗澡解*的。历代医学专家将车前草多数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血、小便混浊、淋浊等。

车前草的药用功能是赫然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一点,采摘的女子们就采得疯狂吗?如果那样,那是家里会有多少小便不利的亲人啊,小便不利在西周该是一个多么常见的病情啊。

研究一下古人采摘到底有哪些目的。

古人采摘的目的,比今天复杂多样。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采摘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生产生活,其次是为了生命质量和祭祀信仰。

通观《诗经》里的采摘诗,有采摘食材的,比如采,蕨(蕨菜)、薇(野豌豆苗)、葑(芜菁)、菲(地瓜)等等;有采摘药材的,比如卷耳(苍耳子)、艾(艾草)苓(甘草);有采摘有织材的,比如,蘩(用于制作养蚕工具箔)、葛(用于提取纤维纺织夏布绿);有采摘染材的,比如,蓝(可以染青);有采摘祭材有:蘋(浮萍)、藻(水藻)等。

如诗歌里那般,无比欢悦和疯狂地采摘”车前草”,应该不是家里病人太多的急需车前草药用,似乎也不该是饥饿难当终于找到可食的“车前草”填肚子的状况。车前草好像并也没有纺织和染色的功能,那么,车前草里寄托着啥信仰吗?

这就自然过渡到解决到第三组疑问了。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诗歌 一个环节打包那组的两个动作里,采摘女子不装篮子不装袋子,就往怀里装,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就发现有人这么解释:因古人认为食李子有助于生子,民间就有了车前子形如李子,采食有助生男的说法。而据道家服食派经书中所载,车前子有“善疗孕妇难产及令人有子”的功效。

疑惑不解的是,车前草的草籽细小如沙,怎么像李子啦。但这段文字给我启发,籽多子多,这个谐音很吉祥。于是就豁然开朗。

此诗歌应该就是写女子采摘车前草,她们的喜悦,源于车前草带给她们生育的吉兆。所以要塞在贴近肚子的地方,所以要塞了还要塞,多多益善。

种籽,种子,种下一个儿子,谐音出孕育的祝祷。

所以,难怪,“采采芣苢”,赞美车前草生长茂盛的这一四字句,在全文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六遍,节点就在,茂盛这个意义上吧。

如此,我以为,这首诗歌,虽关乎采摘,但并不是歌颂劳动,赞美劳动的美好,而是表达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信仰,看到希望的喜悦情态。

《诗经》车前草的意象延续到唐诗里,依旧鲜明。

四唐诗里的车前草

车前草多子多福的民间信仰,在唐代白居易的作品里也得到印证。

1白居易的《谈氏外孙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戏呈梦得》:玉芽珠颗小男儿,罗荐兰汤浴罢时芣苡春来盈女手,梧桐老去长孙枝。庆传媒氏燕先贺,喜报谈家乌预知。明日贫翁具鸡黍,应须酬赛引雏诗。

在古人的信仰里,车前草草籽多,象征多子,有宗族兴旺发达之蕴意,诗经里的妇人们才会如此钟情于车前草。

然而,唐诗里更多的还是借车前草的药用功能,来表达文人墨客,病痛贫困或者不得志的忧伤。

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

张祜《秋日病中》

析析檐前竹,秋声拂簟凉。病加阴已久,愁觉夜初长。坐拾车前子,行看肘后方。无端忧食忌,开镜倍萎*。

也有就扣住车前草春天生长的一般规律,来描述春天的气息,鼓舞自己的。

李白的《阳春曲》芣苡生前径,含桃落小园。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蝴蝶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pz/343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