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
竹外桃花三两枝,
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
春江水暖鸭先知。
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
蒌蒿满地芦芽短,
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想象一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 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以往古诗点击播放→1、静夜思(思乡诗)点击播放→2、春晓(春景诗)点击播放→3、江南“汉代乐府诗”点击播放→4、悯农其二点击播放→5、咏鹅点击播放→6、池上点击播放→7、登鹳雀楼点击播放→8、咏柳点击播放→9、江雪点击播放→10、望天门山点击播放→11、回乡偶书点击播放→12、鹿柴点击播放→13、敕勒歌(北朝名歌)点击播放→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点击播放→15、绝句点击播放→16、风(李峤)点击播放→17、凉州词点击播放→18、出塞-----------------------------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