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植物题材
观赏植物(树木花草)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题材。园林里用植物构成的群体是最有变化的组成部分。这种特殊性就因为植物是一有机体,它在生长发育中不断地变换它的形态、色彩等形象的表现。这种形象的变化不仅是从幼年而壮年而老年的历史发展,就是一年之中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这样,由于植物的一系列的形象变化,借它们构成的园景也就能随着季节和年份的进展而有多样性的变化。
无锡蠡园春景蠡园管理处提供
中国园林中历来对于植物题材的运用和造景手法是怎样的,起些什么作用,由于过去有关园林里植物造景的记载语焉不详而感到困难。历来园林的记载中对于植物题材,说一句“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如《西京杂记》袁广汉条),或说到“树以花木”,“茂树众果,竹柏药物具备”(如《金谷园亭》),或提到“高林巨树,悬葛垂萝”(《华林园》)或举例松柏竹梅等花木的植物名称而已。从这样简单的三言两语中,很难了解园林里的植物题材是怎样运用造景的,怎样构成园景和起些什么作用。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宋代以来的花谱、艺花一类书籍中,有对于植物的描写,写出了人们对于观赏植物的美的欣赏和享受。此外,从前人对于植物的诗赋杂咏中也可以发掘到人们由于植物的形象而引起的思想情感。从诗赋中也可以间接地推想和研究古人在园林中,组织植物题材和欣赏的意趣。从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来,我国园林中历来对于植物题材的运用,如同山水的处理一样,首先要在得其性情。所谓得其性情就是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叶容、花貌及其色彩和枝干姿态等形象所引起的情感来认识植物的性格或个性。把握了这个之后,就能运用由于观赏植物的某种性质所能引起的精神上的影响作为表现的主题。当然这种情感和想象是要能符合于植物形象的某个方面或某种性质,同时又符合于社会的客观生活内容。第二节植物的艺术认识从上述这个方面,我们对植物题材的研究,需要博览群书,从类书、杂记、诗集中去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同时,由于社会的人处在不同的生活关系、场合或条件中,对同一种植物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或者说对植物的艺术认识也是不同的。譬如古人有“梧桐飒飒,白杨萧萧”的感受,是别恨离愁的咏叹,这是由于一定的生活关系、场合即当时的情境而有的。今人沈雁冰同志(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写过一篇《白杨礼赞》,大致描写了白杨的活力、倔强、壮美等性格。这个描写的情景交融的感受更符合客观现实中的白杨的性质、特征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也就更能引导人们欣赏白杨。艺术上的一句名言,“形象大于主题”,说明了自然物及其形象的自然美虽是离开了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但人们给它以意识即感情、想象上的性格化主题,却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之,这种具有特定的具体内容的感受是随着民族、时代、传统而不同的。比如西方人对于某种植物的美的感受就跟我们不同。拿菊花来说,我们爱好花型上称作抱的品种,而西方人士却爱好花型整齐像圆球般球形品种。这也由于彼此对线条的表现爱好不同。从中国画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于线条的运用喜好采取动的线条。譬如画个葫芦或衣褶的线条都不是画到尽头的,所谓意到笔不到,要求有含蓄,求之余味。正因为这样,在选取植物题材上好用枝条横施、疏斜、潇洒、有韵致的种类。由于爱好动的线条,在园林中对植物题材的运用上主要表现某种植物的独特姿态,因此以单株的运用为多,或三四株、五六株丛植时也都是同一种树木疏密间植,不同种的群植较少采用。西方人就爱好外形整齐的树种,能修剪成整枝的树种,由于线条整齐,树冠容易互相结合而有综合的线条表现构成所谓林冠线。无锡寄畅园卧云堂前对植的古樟*晓摄
对于植物的艺术认识,首先从植物的生态和生长习性方面来看。以松为例,由于松树生命力很强,无论是瘠薄的砾石土、干燥的阳坡上都能生长,就是峭壁崖岩间也能生长,甚至生长了百年以上还高不满三四尺。松树,不仅在平原上有散生,就是高达一千数百米的中高山上也有生长。古人云:“松为百木之长,诸山中皆有之。”由于松“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因此以松为忠贞不渝的象征。就松树的姿态来说,幼龄期和壮龄期的树姿端正苍翠,到了老龄期枝矫顶兀,枝叶盘结,姿态苍劲。因此园林中若能有乔松 株,自有古意。再以垂柳为例,本性柔韧,枝条长软,洒落有致,因此古人有“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的咏句。垂柳又多植水滨,微风摇荡,“轻枝拂水面”,使人对它有垂柳依依的感受。由于树木和花的容貌、色彩、芳香等引起的精神上的影响而有的诗句是最丰富的。清代康熙时增辑的《广群芳谱》,辑录有丰富的诗料,可供研究。这里只能略提几种最著称的花木为例作为说明。以梅为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廉夫诗)是从梅的花期而引起的对梅的品格的颂赞。林和靖诗句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更道出了梅的神韵。人们都爱慕梅的香韵并称颂其清高,所谓清标雅韵,亮节高风,是对梅的性格的艺术认识。正由于各种花木具有不同的性质、品格,在园林里的种植必须位置有方,各得其所。清代陈扶摇在《花镜》课花十八法之一的“种植位置法”一节里有很好的发挥。他提到种植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花木的生态习性,因此说:“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薰。”同时又说:“其中色相配合之巧,又不可不论花。”他认为:“梅花蜡瓣之标清,宜疏篱竹坞,曲栏暖阁,红白间植,古干横施”;“桃花夭冶,宜别墅山隈,小桥溪畔,横参翠柳,斜映明霞”;“杏花繁灼,宜屋角墙头,疏林广榭”;“梨之韵,李之洁宜闲庭旷圃,朝晖夕蔼”;“榴之红,葵之灿,宜粉壁绿窗,夜月晓风”;“海棠韵娇,宜雕墙峻宇,障以碧纱,烧以银烛,或凭栏,或欹枕其中”;“木樨香胜,宜崇台广厦,挹以凉飔,坐以皓魄”;“紫荆荣而久,宜竹篱花坞;芙蓉丽而开,宜寒江秋沼”;“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间关”;等等。他认为草木方面的“荷之鲜妍,宜水阁南轩,使薰风送麝,晓露擎珠”;“菊之操介,宜茅舍清斋,使带露餐英,临流泛蕊”。又说:“至若芦花舒雪,枫叶飘丹,宜重楼远眺;棣棠丛金,蔷薇障锦,宜云屏高架。”总之,“其余异品奇葩,不能详述,总由此而推广之,因其质之高下,随其花之时候,配其色之浅深,多方巧搭,虽药苗野卉,皆可点缀姿容,以补园林之不足,使四时有不谢之花,方不愧为名园二字”。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盘桓”,描绘了石峰、孤松和古藤,为园林经典搭配
上面这些举例,虽然仅窥一斑,已可概见所谓得其性情来运用植物题材的特色。这种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叶容花貌等感受而引起的精神上的影响出发,从而给予各种植物以一种性格或个性,也就是所谓“自然的人格化”,然后借着这种艺术的认识,以植物为题材,创作艺术的形象来表现所要求的主题,这是我国园林艺术上处理植物题材的 传统,是客观通过主观的作用。但重要的是怎样从植物的具体形象上去把握其性格品质,同时这种感受和性情的把握既符合于自然形象的某一性质或方面,也符合于客观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内容。然后才能生动地深刻地用它们来创作园林中艺术的形象,并由于这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能够引起游人有同样的情感和想象,同样的主观上精神影响。问题还在于我们用形象所要表现的主题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是哪个集团、阶级、民族的思想感情。或有认为某些观念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因此连由传统习惯上已构成的象征某些观念的植物种类也要弃而勿用,这是不正确的。例如“牡丹富贵”,因此欣赏牡丹就是资产阶级气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牡丹有知必然会叫屈的。因为牡丹是一客观存在的优美的观赏植物,花朵盛大,色彩富丽,有着豪放的气息。劳动人民同样爱好牡丹花,但爱好牡丹花的阶级心理当然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心理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根据封建社会的欣赏观念来否定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人可以欣赏的对象。同样的立论,我们不能因为幽雅、冷洁、宁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的超脱境界中的观念,在创作今天的新型园林中连幽雅、宁静等主题也完全不需要了。比如说一个综合休息公园中需要有工余散步的安静的休息区,或要有适合老年人散步的分区,难道说这种静的休息区也要用大红大绿的色彩、开朗的主题吗?毫无疑问,这种静的休息区应该是以幽雅清静为主题的,才是符合任务和要求的。明代仇英《独乐园图》之“浇花亭”,周围花栏中植有牡丹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我国历来文人,特别是宋以后,常把植物人格化后所赋予的某种象征固定起来,认为由于植物引起的这样一种象征确立之后,就无须在作品中再从形象上感受而从直接联想上就产生某种情绪或境界。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于是梅兰竹菊以四君子入画。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也是花中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富贵、红豆相思、紫薇和睦、茑萝姻娅等等。比拟的运用固然简化了手法,然而比拟某种性格有时虽能勉强说明一些概念,引起联想,但其感染力显然是很微弱的。过去还有因石榴的果实多子,于是作为“多子多孙”的象征,由蝙蝠的字音而转为“福”的象征,鹿转为“禄(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字游戏,是庸俗的,一无可取。今天,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上象征某些观念的种类,应当充分运用祖国极其丰富的植物材料,各种各样植物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主题。在这里还应当指出,不是说比拟的手法完全不宜用,有时还是需要的。例如“五月石榴红如火”,把石榴花开时红花朵朵、如火如荼比拟着火一般燃烧着的热情还是可以的。因为石榴花(红花品种)开时确具备着这样一种自然而明朗的感情饱满的条件。第三节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中国园林中对于植物题材的配置方式,根据场合、具体条件而不同。先就庭院这个场合来说,大都采用整齐的格局。我国一般住宅的院落(四合院)有正房,有东、西房,合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南方称作天井),在这种场合下,自然以采取整形的配置为宜,大抵依正房的轴线在它的左右两侧对称地配置庭荫树或花木。若是砖石铺地的庭院,为了种植,或沿屋檐前预先留出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栽植畦池;或满铺时也可用盆植花木来布置,更有用花台来种植灌木类花木。这种高出地面、四周用砖石砌的花台,或依墙而筑,或正位庭中。花台上还可点以山石,配置花草。在后院、跨院、书房前、花厅前,通常不采用上述这种整形布置,或粉墙前翠竹一丛或花木数株并散点石块,或在嘉树下缀以山石配以花草。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以藤石构成雅致小景*晓摄
再就宅园单独的园林场合来说,树木的种植大都不成行列,具有独特姿态的树种常单植作为点景。或三四株、五六株时,大抵各种的位置在不等边三角形的角点上,三三两两,看似散乱,实则左右前后相互呼应,有韵律有联结。花朵繁密色彩鲜明的花木常丛植成林。例如梅林、杏林、桃林等。这类花木都有十多种到数十种品种,花色以红、粉、白为主,成丛成林种植时,红白相间,色调自然调和。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孤植的宋代古柏贾珺摄
少量花木的丛植很重视背景的选择。一般地说,花色浓深的宜粉墙,鲜明色淡的宜于绿丛前或空旷处。以香胜的花木,例如桂花、白玉兰、蜡梅等,更要地位适当才能凉飔送香。植物的配置跟建筑物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居住的堂屋,特别是南向的、西向的都需要有庭荫树遮于前。更重要的,是根据花木的性格和不同的建筑物、结构物互相结合地配置。诚如前面列举的(见陈扶摇《花镜》),梅宜疏篱竹坞,曲栏暖阁;桃宜别墅山隈,小桥溪畔;杏宜屋角墙头,疏林广榭;梨宜闲庭旷圃;榴宜粉壁绿窗;海棠宜雕墙峻宇;等等。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涵碧亭”,蔷薇斜伸向水面,姿态动人
中国园林中对于草花的配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有掇山小品或叠石的庭中,就山麓石旁点缀几株花草,风趣自然。叠石小品要结合种植时,还应在叠石时就先留有植穴,一般在庭前、廊前或栏杆前常采用定形的栽花床地,或用花畦,或用花台。所谓花畦(又称花池子)是划分出一定形状的床地,或方形或长方形,较少有圆形,周边或有矮篱(用细竹或条木制)或砌边(用砖瓦或石,式样众多),在畦中丛植一种花卉或群植多种花卉。花畦边也可种植特殊的草类来形成。在路径两旁,廊前栏前,常以带状花畦居多,但也有用砖瓦等围砌成各种式样的单个的小型花池,连续地排列。在粉墙前还可用高低大小不一的石块圈围成花畦边缘。中国园林里也有草的种植,但不像近代西方园林里那样加以轧剪成为平整的草地。历来在台地的边坡部分或坡地上,主要用莎草科的苔草(Carex)、禾本科的爬根草(Cynodon)、早熟禾(Poa)、梯牧草(Phleum)等,种植后任它们自然成长,绿叶下向,天然成趣。在阶前、路旁或花畦边常用生长整齐的草类,例如吉祥草(Liriope)和沿阶草(又称书带草,Ophiopogon)等形成边境。至于一般园地常任天然草被自生,但加以培植,割除劣生的野草,培植修洁的草类以及野花,不仅绿草如茵,而且锦绣如织毯。水生和沼泽植物在自然界是生长在低湿地、沼泽地、溪旁河边或各种水体中。在园林里既要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来布置,又要高低参差,团散不一,配色协调。在池中栽植,为了不使它们繁生满池,常用竹篓或花盆种植,然后放置池中。庭院中的水池里要以形态整齐、以花胜的水生植物为宜,也可散点茨菰、蒲草,自成野趣。至于园林里较大的湖池溪湾等,可随形布置水生植物,或芦苇成丛形成荻港等。
本文选自汪菊渊《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图片亦选自本书
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系统、全面梳理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幅高清插图,全彩印刷,裸脊精装大家艺述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
汪菊渊
北京出版社
★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教育奠基人
★中国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
★系统、全面梳理中国园林史之肇端
★幅高清插图,全彩印刷,裸脊精装目录上篇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章:西周素朴的囿
第二章: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第三章:西汉山水建筑园
第四章:南北朝自然(主义)山水园
第五章: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第六章:隋山水建筑宫苑
第七章:唐长安城宫苑和游乐地
第八章:唐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第九章:唐宋写意山水园
第十章:北宋山水宫苑——艮岳
第十一章:元明清宫苑
第十二章:北京明清宅园
第十三章:江浙明清宅园——文人山水园
第十四章:小结下篇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章:中国山水园的创作特色
第二章:传统的布局原则和手法
第三章:掇山叠石
第四章:理水
第五章:植物
插图索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