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植树节

中国

植树节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其实这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喜爱植树,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长着一棵已满百岁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年,年仅只有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终于成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那棵参天大树,需要耐心坚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积累沉淀。享前人余荫,种后人之木。

节日徽标

节徽图案中的树,示意我国公民人人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镌刻的“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既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子,又寓含中国人民年年植树,造福人类的坚忍不拔决心。三棵针叶树和两棵阔叶树会意为“森林”。围绕着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古代植树活动

中国古代没有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

清明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植树时间。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俗。

古代的统治者曾多次下达植树的命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下令在道旁植树作荫蔽之用。公元年,隋炀帝下令开河挖渠,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宋太祖则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可晋升一级。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种桑、枣二十株,或根据土地情况栽种榆、柳等代替。同时严饬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审报不实,按律治罪。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一项。“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维新,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民国植树活动

中国的植树节最初确定于4月5日清明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为3月12日。最初是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中国设植树节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强调“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农商部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植树节,全国各级*府、机关、学校指定地点、选择树种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该决议于同年7月21日获批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自此,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树节日。

年4月7日,民国*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年2月,农矿部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年2月呈准行*院,规定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并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则出于三月初旬寒气未消,不适于栽树的缘故,将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左右。而后,行*院院会通过了《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

生态意义

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万立方米的水库。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更会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可达数亿。

在城市,行道树同样可对人类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4万个,是森林的一万倍,而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数目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公斤水,使空气湿度上升的同时,亦可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可降低风速50%。

让我们一起

保护大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pz/636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