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疯有效方法 https://m.39.net/pf/a_7082970.html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杨青看到徐文治这本《不知有花》,先是一愣,一个以瓶花为研究对象的大家,书名居然称“不知有花”?直到从头到尾看完书中收录的作者5年间的99件作品,读到他后记中声称的“集中或竟无花可赏,寄意枯枝败叶之间”,才有点恍然,所谓《不知有花》原来不是虚幌,也不是超拔,竟是写实。徐文治以中国传统插花研究著称,对瓶花艺术颇有心得,尤其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他施展的空间都是博物馆或者拍卖会阶别,常年为恭王府、国博、中国美术馆、故宫、苏博和佳士得拍卖行这些高大上的空间布置,读者可以趁机从中窥到现在国内尖端空间认可的瓶花风格和标高。个人粗浅的理解,所谓插花,一看所用之器,二看器中之物,三看器与物如何匹配,相映相衬或反差对冲,就像穿衣的搭,再高一层的境界就是作品中还藏了一些门道,对大师来说,这仿佛是题中之义了。先看书中出场的花器,材质众多,有青铜、玻璃、陶瓷、竹、木,最简陋的还有矿泉水瓶。至于器型也是百花九样,不一而足。有贵重的鼎、盘、钵、铜盘、觯、觚,也有钧窑花瓶、汉砖、著名的梅瓶、更有寻常见的篮子、杯、碗、白瓷盘。有庙堂重器,也有寻常家用什物,甚至竹制茶海都可以为器,感觉就像遇到了武功大师,没有条框,没有约束,飞花摘叶,俱可为器。再看瓶中之物,所谓不知有花,就算有,也不是常见瓶中之花,准确地说,徐文治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与其说花不如说是花枝,常见别人插杏花桃花,徐文治的瓶中插的是挂着青桃的桃枝、或者是挂着杏的杏枝,此外莲蓬、桧柏、夹竹桃、番柿、枇杷枝、小蕃茄、葡萄藤,俱可入瓶,一派天然。徐文治强调:瓶花与绘画皆讲生发,“取势必先得之枝梗”,一件作品成功与否,取势最为关键。瓶花取势全赖枝梗,枝梗已立,其余花材皆自此生发,始得气韵生动之趣。说到枝条,提醒“枝直仰者须有娇柔之态,低垂者须显翩翻之姿,比偶取参差之致,联接得猗扬之势,如此方得偃仰得宜,顾盼生情。”书中有一个带石榴的长枝,置于日式铁铸提梁花筒中,放在一个木制的高花几上,下垂的枝条反客为主成了主角,格外夺目。作者在旁注中引用的是《画诀》“下垂必有偏反之势”,下探枝丫因趋阳,最下端枝叶必倔然上挺,插下垂之枝时,若能著意于此,则天机在我。插花生机为先,徐文治说:“若不以生机为法,终为俗品。”雅俗之间,原来生机才是生机判官。作品中还有不少中药当家入器,车前草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还有射干、半夏、地*等。提到地*,作者写道:“北方野外春时遍生,花管甜香,童辈喜啜吸之。其根肥而多汁,可染*。”寥寥数字,挟带童年记忆扑面而来。这些入瓶的花枝草木并非来自花市菜场,而是他在附近园中或者后山转悠中撞见拣回,或是病枝枯枝,叶有虫蛀之洞,作者修修剪剪入瓶成品,不同的作品既可见季节时序之别,又能窥及地域特色。有一个作品拣地上丢弃小枝纳玻璃杯中,顶上叶弃去,仅留初生嫩叶。整枝形状,瓶里瓶外婉转有致,浑然一体,惟有透明的玻璃杯方显枝形全貌,器物两相宜。反差最大的应该是用国家博物馆仿武进出土的春秋三轮铜盘作花器,铜盘承枯木一拳(自带尺寸的量词),隙间生红薯秧一丛,丛中挺太平花一枝。青铜盘配红薯秧,重器配最寻常的食材,反差之大,但造化天成。最奇绝的是从作者竹扫帚上取枯枝,姿意卧器中,做固花之用,辅以络石、水仙,扫帚有幸,除了扫拂尘埃,居然也可以登堂入室入器为材。就像时尚博主推荐的一衣多搭一样,徐文治也有一物几搭的演绎,大小不同的金刚藤,一个配半夏,一个点缀红色的蛇莓,再配不同的花器,风格迥异。在一个瓷器展,见到一个设计师以带着两大串葡萄的整枝入瓶,丰盈饱满又浑然天成。书中有一个类似的造型,徐文治以小麦和景天入竹篮,小麦从景天中怒出。时人多喜以金色成熟的小麦入瓶为饰,徐独以青绿色的麦苗造型。旁边配的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先讲节气,“正逢小满时节,小麦灌浆”。接下来讲习俗,“清代宫廷瓶花清供时有瑞麦嘉禾题材,以兆祥瑞”。又讲当下如此造型的意图,“今都邑中人多已不辨麦菽,借此供诸君多识草木”。这跟孔夫子劝弟子读《诗经》,可以“多识草木鱼虫之名”目的一致。有一则以广玉兰、枇杷果、枯木投入日式铜觯,作者直接以诗经中的句子形容:硕人其颀。若柔夷、若凝脂。巧笑倩兮。又一则以碧桃入绿釉人物故事梅瓶,用的是《诗经.桃夭》中的“其叶蓁蓁,有蕡其实”。荠菜花、诸葛菜俱是寻常野菜,取之合作一处,高下呼应,生机四出。又有荠菜花独立成枝,从云南石制胆瓶中横生竖出,作者想起“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这回安然把春意引至案头了。字里行间、作品背后洞见的是作者雄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作者提到草花最难摘取,草花难以取态,非熟玩名人写生画迹不可。看来胸中除了有诗文,还得储有画谱。治瓶花貌似小技,其实佳作难得。通篇观之,作者插花最恐花瘦于瓶,两不相衬,故各设其法,或以树皮或枯木掩于瓶口;或以枝叶为覆,颇启思路。统而观之,书中收录的5年间累积的99个作品,和节令地域有关,和园中的枯枝草木有关,和田野里的花草有关,也和当季枝头的瓜果菜蔬有关,俱是从自然中就地取材,或拣拾得来,非花市昂贵物种,回来因器造型,自成一体。全书看毕除了觉得可以依葫芦画瓢、照抄照搬一些造型外,觉得先得走园串野,从拣拾枯枝败叶、收集野花野草入手。若想窥门入径,须胸中有诗书画意,熟知节令、多识花草树木之名,所谓映文心、画理,方臻其致。至于作品中的哲理意蕴,更需慢慢修炼、体悟方能得其真味。瓶花之道,貌似小技,其实路漫漫其修远兮,与求学之道大抵一致,非得上下求索不能轻易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