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竹韵第期魏从廷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

——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文/魏从廷

魏征(年一一年),字玄成,是魏氏55代孙。公元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唐太宗 的优点是虚怀纳谏。所以在贞观年间,君臣共商国事,互相平等地讨论问题,*治比较开明,谏言风气盛行,其中敢于向皇帝据理力谏,直言不留情面的大臣首推魏征了。魏征有胆有识,敢于直言唐太宗的过错,匡正他*策上的失误,而从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从贞观初年到17年,魏征病故为止,魏征谏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共有多项,包括*治,经济,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和皇帝的私生活等各个方面。谏诤的前提是皇帝能够听得进意见。所以,当唐太宗有一次问魏征:“什么叫明君?什么叫暗君?”的时候,魏征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阐述。魏征认为,任何人的才智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是如此。因为“皇帝身居深宫,不能亲自看到民间的事,他必须通过大臣才能了解到下情”,所以他要经常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不会与外界隔绝,才能很好的治国理*。对此,唐太宗也是赞同的,他认为当皇帝“要管的事情很多,如果一个人独断专行,不听取群臣的意见,国事是不可能处理好的”。唐太宗并不认为自己当了皇帝就不会犯错误,他一再向大臣们声明,欢迎指出皇帝的过错。皇帝有这种认知是难得可贵的,这也正是唐初形成谏诤局面的前提。在封建社会,强调君尊臣卑,一切由君主说了算,臣子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能反对。如果反对,则认为是“犯上”,轻者罢官,重者杀头。魏征不同意这种理论,他认为,君臣要同心同德,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虽然欢迎谏诤,但到具体的事情上,魏征反对他的意见时,并不总是愉快的接受。因为有时意见提得尖锐激烈,冒犯了皇帝的尊严,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魏征刚直不阿,勇于犯颜直谏。常常庭争面折,当庭给皇上争论,搞得皇帝很没有面子,下不了台。多次气得皇帝咆哮如雷,一抖袍袖,怒吼道:“岂有此理!散朝”。而魏征还不肯罢休,一下子冲到台阶上,一把拽住皇帝的袖子,高叫“你别走,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皇帝盛怒说“老家伙,你等着瞧,我非宰了你不可!”唐太宗回到宫里,气恨难消,对贤后长孙皇后说:“我非宰了魏征不可,他胆大包天,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拽着我的袖子,不让我下朝,有损朕的威信”。皇后听后,马上回去,穿上朝服,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不解的问道“贺什么呢?”皇后回答说:“君明则臣直,魏征这么直,说明你是明君圣主。隋炀帝时谁敢这样?别说拽袖子,就是拽鞋带也早宰了,魏征敢于犯上直谏,简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所以我要向陛下祝贺”。唐太宗认为长孙皇后的话有道理,自此就更加重用魏征了,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正二品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察,给皇帝提意见。后又让公主嫁给他儿子,结成儿女亲家。儿子 也升到官二品。贞观17年(年)正月,魏征得了大病,唐太宗两次过府探望,拉着魏征的手,依依不舍,热泪纵横说,老亲翁你可不能走。但是人皆归天有时,魏征还是走了,享年64岁。魏征出殡时,唐太宗让晋王去主祭,他还亲自为魏征书写了碑文,他登上御苑中的西楼,望着魏征的灵柩西去,哭得极为哀痛。边哭边感叹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评价,应当说是相当正确和公正的。魏征确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 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伟大的封建*治家。小编审核信息

审核:东方红

复审:泉声三叠

制作:宇凡

作者简介主播简介

桃李成蹊总裁

组织机构

总裁:桃李成蹊

编辑、审核、图文、配诵:

平台文创团队

制作:天昱航空文宣部

桃李文化传媒首批签约作家(诗人):

贾金桃、王德强、李晓普、张哲铭、陈势成、张彤、雷泽君、蔡宿安、赵雪勤、莫雪、憨丫、董桃森、孟兆伟、张祥、叶知秋、金晶、吴奇峰、沙永广、风陵渡口、卜海艳、太阳花、小贝壳、李国浩、白晓民、郭小峰、晓辉、千里草、卢炜、夏凰、周春霞、何新民、醉雪、于影、程艳雪、马秀、支喜梅、陈才、紫墨、姜诚、成建新、刘文、韦海民、陈玉清、蒋士乐、吴建和、俞玲、王丽华、陈金福、戴薇薇、柳莹、婧暄、赵凤菊、宋协巧、玉娇龙、成建国、姜福波、臧明魁

桃李文化传媒集团

桃李丁香

感谢您对作者和主播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zp/339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