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夏琳琅
图:网络
我真觉得,大千世界是美妙的。
我真觉得, 是秀丽的。
我真觉得,生活是可爱的。
这是大师季羡林先生,年近90岁时,眼睛做完手术,回到他居住的燕园,忽然觉得眼前“仿佛换了 ”。眼前的天空、云彩、山水、花草……都像是故友重逢,眼中看到的世界让他欣喜万分,有感而发。
而现实生活中,每天处于这样美景中的人们,大多却感受不到生活的种种美好。有的人埋怨原生家庭拖累了自己,有的人苦于工作、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纠结过去,各种裹足不前。以为自己尝尽生活的苦,怀疑 是否值得?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一定要看看季羡林先生的《 种种,都是生活》,读读大师质朴生动的文字,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温情。
季羡林先生是国学泰斗,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精通多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被誉为“国宝”。
这本《 种种,都是生活》,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体会,有童年、故乡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还有人生路上,成长、感悟的种种……
虽历尽千辛,尝尽百味,仍觉世间美好、 值得。
1.自然的奇迹
大师眼中,充满了奇迹。
有“神奇的丝瓜”,仿佛具有思想一样,会指导自己的生长。有的瓜会弯下身躯,把自己放在窗台上,有的瓜边上没有借力,会自动停止生长,还有聪明的瓜,会改变生长方向,明明竖着长的忽然横着躺在楼墙壁的台子上。
丝瓜总是默默无言,心中有数,悠然自得,含笑在秋阳中。
还有大师家乡的夹竹桃、海棠花、晚来香……那些自然蓬勃的生命,总是安静又执着地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静心想想,只要有心,日日是生活,处处有美好。
2.难忘母亲,最忆故乡
季羡林先生一生曲折、坎坷,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常常“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忧伤齐飞”,这其中最深切、最难忘的悔就是:不该立刻故乡,离开母亲。
先生幼时,家里穷困,常常是可以吃饱就很不错了,根本不能挑剔吃什么。有一年八月十五,先生的母亲,不知从哪里变出来一小块月饼给他吃。他立即蹲下,大吃起来,只觉就算是“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多年以后,先生回想这一幕,一直确定不了,当时的母亲自己有没有尝一口这美味?
后来先生跟随叔父婶母外出求学,离开故乡,很少与母亲见面。他听领家婶子说,母亲常念:“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他心中酸楚,当下立誓,等自己经济独立就迎养母亲,无奈母亲体弱,没等儿子大学毕业,就早早离世,成了先生心中永远的悔。
先生一生去过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瑞士莱芒湖上的月亮、非洲大漠中的月亮,海上的月亮、山顶的月亮……而无论这些月亮怎样美轮美奂,都比不过先生心中那一轮小月亮,那是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交相辉映的小月亮。
3.成长路上那些人、那些事
想不到的是,小时候的大师居然“幼无大志”,不喜欢念书,只爱玩,钓虾、捉蛤蟆玩得不亦乐乎。直到高中时,“不知何方神灵呵护”,大师考到了甲等 名,得到了当地名人“状元公”的表彰,大大地激发了“虚荣心”,怕下次得不到荣誉会没面子,于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变成了一个真正勤奋用功的好学生。
“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五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改变为另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寿彭老先生。”90岁的大师在时隔多年真诚感慨。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能够一直留在记忆深处,随时清晰浮现在脑海的,一定是特别重要的。像大师的好友、老师、房东,都是给过他种种帮助,在人生路上或指引或温暖过的他的人,虽流光如逝,时不再来,但每每忆起,“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4.人生,心安即是归处
大师喜欢陶渊明,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座右铭。
他真正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回首来时,说人生真谛就是寓于日常生活中,不劳远求。
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过好每一天, 种种,处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