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福治(原创)
现代诗歌名作《我爱这土地》,精短简洁而蕴涵深邃,脍炙人口,是一首被老一辈革命家、文学家所推崇、人民所喜爱的力作。直至今日,在文坛上依旧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老一辈诗人艾青,在这首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先生曾说过:“诗言志”。他的诗作,也多注重于抒情与言志,以文字书写自己内心浓郁的情感。诗歌《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解放前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作品。这首诗以“假如”起笔,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歌唱和自己的心声,写出抒发的主题和内容,后笔锋转向深处,写到“然后我死了”鸟儿*归大地,结尾处转以鸟的呐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自己的胸臆,道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报国的拳拳之情。
《我爱这土地》,全诗共十一行,爱国主义主题意象明确,篇幅精短却情感深厚,在意向结构上行文精巧,转换甚妙,诗之意境远在文字之外,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是现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 作品。哪么?它到底写于哪一年,在何种背景下、在何地创作完成的哪?
提及这首诗歌的创作,不得不提及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上一场大规模战役——武汉会战。根据史料记载,武汉会战,是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展开的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 、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的有生力量。日*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着祖国的大地。此时,诗人艾青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后汇集于桂林。这首《我爱这土地》诗歌作品是诗人撤到桂林后,于次月的11月17日在桂林写作完成,同年12月,在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上发表。这首诗,满怀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附: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1.17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艾青(年~年)现代 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年,获法国文学艺术 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