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说年伴随着年节歌的节律,人们忙忙碌碌地来到了年的脚下,对于无论传绕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年是那样地神圣,那样地色彩迷离。然而,年是什么?在民间也是有很多礼俗的啊,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民俗世界的年节礼俗活动给人的答案是:年是一个沉甸甸的谷穗,年是一只怪兽,年是祖先的供品,年是神灵的享馔;年是姑娘的花、小子的炮,年是老婆婆的年糕、老头子的毡帽:年是乡里人的土仪、城里人的馈赠,年是家庭的团圆饭、社会的贺节酒;年是俗信: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年是熟语:叫化子也有三天年,年是水仙,年是迎春就汉字的“年”而言,它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合熟曰年”。《尔雅·释天》《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岁熟,故以为岁名。就汉字的“年”而言,它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调“五谷熟曰年”,《尔雅·释天》《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岁熟,故以为岁名。”在民俗信仰中,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相传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洪水泛滥,人们只好搬到高山上去避难,有年除夕,正当人们奔走避难的时候,来了一个乞讨的老头,执意要留在村里,说是要赶跑怪物,这“年”来到村里见有一户人家门口贴着红纸,院子里灯火通明,屋里一个穿江袍的老头手拿两把菜刀剁个不停,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年”见此情景、掉头便逃回了海里一原来它最怕红色和刀砧之声。后来,人们为了不再爆竹声声贺新年受“年”的侵扰,便在除夕贴出对联、张挂彩灯、穿花红柳绿的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丰收是人们所关心的,怪兽年则早被揭天动地的爆竹、光照天地的旺火和火红的春联、威武的门神吓得逃回海里再也没有出来,对人们来说,年是更实在的姑娘的花、小子的炮、老婆婆的毡帽、老头子的年糕。这样的年货,无疑就是年的缩影,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年可不就是新衣、风车、花炮、压岁钱、红头绳,以及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正是在这些节物和游戏中渡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孩子们的人生之剧,似乎就是这样搬演的。大人们也不例外,只是感受不同而已。与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来比,他们多了些沉重、不安与急迫。但当此时节,还只有忙忙碌碌地投人。今宵过去是新年。新毕竟给人希望、朝气,让人亢奋、充实。因此,年又是除旧布新的七彩缤纷的画布,五彩斑斓的花。广东人用水仙,北方人摆迎春,其用意都在辞旧迎新。正是这种岁时更新的意义,牵扯、打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极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年新,也大。称新春佳节叫“大年”,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遍布多少地方,年大得你根本无法溜过去。不剃头、不回家?不行!于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会信念,人们不能不遵行,而那些讨债的,尽管坐在借方家里讨要时神情呆板,但只要接神的爆竹响起,他便要立即换了笑脸,拱手向主人拜年,并随即“打道回府”。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太多了,沉甸甸的,在沉甸甸的年里,藏着对神明、祖先以及万物的感激,这感激变成了香火、肴馔以及虔敬的目光、谨慎的言行。沉甸甸的年里,更藏着亲情,这亲情变成了合家团坐共用的团年饭,饷及襁褓中婴儿的人口粥,清人周宗泰的《姑苏竹技词》之写尽了年下的这亲情孥一室话团困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频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团年饭、年夜酒飘溢的是亲情,而土仪、年节酒蕴涵的则是友谊、邻谊、乡谊等等,年下的物事是非常丰富的,要一一列举、面面俱到,并非易事,但有几样是不能不说的,诸如春联、爆竹、旺火等:即使在现代,它们也还都是年节中的“活跃分子”。现代春联是每一个人都见过的,而它的老祖宗却并不是现在的样子。春联的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板制成的,其上并不写字,而是画神荼、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辟邪。古人认为鬼畏桃木,桃木能治百鬼。《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气。”与此相对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相传东海渡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常以苇索缚鬼喂虎。不管解释如何,桃能制鬼辟邪的特点则是人们一致的认识。于是,在汉代便有了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所制诸如桃人、桃印、桃梗、桃板、桃符等,当时这些制品并不仅见于除夕,比如桃印(以桃木刻印)便有用在仲夏的:“仲夏之月,万物方胜,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见《后汉书·礼仪志》当然更多的是用在除夕:“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风俗通·把典》,在这几种桃制厌胜具中,桃仁是以木削成人形,没有文字符号,立于门傍,桃梗略同于此:印、板、符都是有符号的,最初是巫术咒符,后来又有画神茶、郁垒像的,刻或出的形制。关于春联前身写字桃符的出现,还有更普遍的说法是五代后蜀之主孟昶蜀亡前一年除夕自题桃符板于寝门纳余庆,佳节贺长春”,此为最早的一副春联,这样上下句联语的桃符(春联),据说在宋代开始普遍流行,理由是王安石《元且》诗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其实孟元老和吴自牧都谈到了当时挂桃符的风习,“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梦粱录》说“钉桃符、贴春牌”,不过,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的,因此明清所说的桃符除了木质的外,更多的仅是纸制春联的古语、雅称,并不都是桃木做的。由于纸质春联易于制作,费用也小,相对地形制便多了起来,除了传统的门框的对联外,增加了门楣上的“横披”(也叫橫楣,俗称躺子),从而构成了现代完整的春联类型。此外还有斗方、帖子。斗方是在一块方纸上对角写字,或写一个字,如“福”;或在每角各写一字,成四字吉语,如“吉祥如意”,贴在影壁、门扇、柁头上。帖子是单条的字纸,贴在一些窄小的地方,如米面柜、缸,以及车辕等处,写“米面如山”、“日行干里”等,小儿女们则写“好”字,春联一般是红纸墨字或金银字,所谓金、银即用金、银粉写字,此外也还有其他样式,如《燕京岁时记》云春联者,即桃符也祭皂(灶)以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唯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这里,谈到了春联区分尊卑的情形。当然,春联亦可别贵贱,这倒不是规制的约束,而是因为贫家根本无钱置办价钱高的对联,旧时更有不识字的人家以碗底抹锅底灰(稍加食油)扣圈代字的,就颜色看,旧时除富延用白宣镶边外,庙宇用黄纸,守孝之家用蓝纸,一般除庙宇,守孝之家用蓝纸外,一般过年都是用红纸做对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