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

春天来了,谁会 知道呢?

是含苞待放的花儿,还是欲破土而出的种子,或是回巢的燕子……

可能都是,也有可能都不是。

?

今天我们去品味苏轼写春的诗,

看看到底又有谁知道了春天的来到。

古诗鉴赏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古诗释义

每当春天到了,就会发现竹林外有两三枝刚刚开放的桃花,

江水也会逐渐变暖,是江里的鸭子 感受到的。

岸边长满了蒌蒿,芦苇叶也充满了生机发出了短小的嫩芽,

这个时候正好是河豚想要逆流而上,冲上江河的好时节啊。

?

字词精选

惠崇:也叫作慧崇,是福建建阳的一个和尚,擅长写诗作画,经常写自然小景。

春江晚景:指的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蒌蒿:一种草的名字,具有清香气味。

芦芽:芦苇的幼芽,生命力顽强,可以食用。

河豚:一种鱼的名字,俗称“气泡鱼”,“气鼓鱼”。多出现在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时:本意是时间,在这里指的是季节。

知人论诗

苏轼,也叫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先生”,是北宋 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文学 成就的代表。他的爸爸苏洵和他的弟弟苏辙,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并称为“三苏”。与此同时,苏轼还是一位大美食家, 的“东坡肉”就是他 做出来的。

有一天,苏轼看到了惠崇和尚画的这幅《春江晚景》,他觉得这画简直美极了,于是有感而发,便根据画的内容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令人神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透过翠绿的竹林,看到几枝桃花在风中跳舞。桃花与竹林相匹配,红绿相称,那正是春天的颜色。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非常茂盛,就看不见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正处于早春时节。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但却体现出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从视觉的角度,由近到远,也就是从江岸到江面。江面上,江水被春风吹得波光粼粼,有几只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玩耍。诗中“鸭先知”是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此其他的动物和人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并且这与 句的“三两枝”相呼应,表示正处于早春时节。

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观察的仔细,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子只有下水才会知道春江变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举一反三的道理。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依旧是紧紧围绕着“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绿相间、美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只有在春江水变暖时才往上游,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来这个画面是不存在也是画笔所不能办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用诗句把它成功的将画面展现在眼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将季节转换时的景象特征描绘出来,表达了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全诗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zz/340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