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国学泰斗季羡林,不完美才是人生

他才华盖世,

是国宝、大师、北大终身教授、

精通多国语言的的学者。

命运却从未因此停止对他的考验,

离开母亲,孤身留学,包办婚姻,

成为“不可接触者”,父子不睦……

而他,依然爱花、撸猫、写日记吐槽,

也会仅仅醉心于一个可爱的清晨。

季羡林先生寿享98岁,

自嘲“三朝元老”,一生多灾多难。

回首岁月漫长,他告诉每一个彷徨的你我:

人生 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

季羡林,国际上 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年7月11日,九十八岁的季羡林先生辞世。古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机缘巧合,印证了季先生生前的论断:“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今日推荐——《平民泰斗:季羡林传》一书,由郭梅、杨溢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平民泰斗:季羡林传》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先生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90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尊崇并且仰慕季羡林先生,是通过他的散文。20世纪末,在《人民日报》文学副刊等都能读到季先生的文章,那种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大家写小文章的不凡功力和别具格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夹竹桃》《 的悔》《清塘荷韵》等成为收入教科书的文章。读季老的散文是在读一种境界:是走出了世事繁杂人际纷扰之后的心如止水;是融会了古今中外触类旁通之间的厚积薄发;是把握了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之外的从容淡定;是参透了一旧存真二日能忍之中的返璞归真……他写他的猫,说尿在文稿上从来都不会去打它们;他写他从印度带回的古莲子,现如今已在北大的未名湖里根深叶茂;他写他们家的保姆,忘年之交,其乐融融。文如其人,文即人生。

最为敬仰还是季羡林先生公开写到的“辞去三项‘桂冠’”。所谓的三项“桂冠”,是强加给他且令他“惴惴不安”的三个头衔: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老差不多是以一种调侃的措辞,推掉了压在他身上的这“三座大山”,轻松之情绪溢于言表: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先生认为做人要“骨头硬、心肠软”。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在世事流转之后对曾经 过他的人的宽容和不计较;季老自己对“好人”“坏人”的界定,更像是一个赤子,像他说的:“利他人多利自己少为好人,反之则为不好的人”“一个只利己的人,是为坏人”。人生如季羡林等所能达到之境界,正如同可以送别人钱但拒绝借钱予人的钱钟书先生一样,成为很纯粹的人了。

人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头才能够成为伟人。季老终其一生,脚踏实地,同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一个天才,用功就会取得成就;他是一个一生都在用功的人,所以他终生都有所成。季先生钻研的领域和学问,高深冷涩却博大精深。比如对早已失传印欧语种吐火罗语的识别与使用,比如翻译印度古典史诗《罗摩衍那》,比如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传世藏书》两部当代巨型丛书的总编纂等等,不而足,集之大成。他所涉猎的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归类为东方文化,也就是时下所谓的国学,通过季先生大力倡导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比较,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占据了应有的地位。

季羡林先生身边的人说,季老的生活很规律也很特别,每天晚上九点书房的灯就会灭了,凌晨三点灯又会亮起来,然后一直工作到早上八点。季老逝世后,北大少了一盏灯,未名湖畔少了一位带着猫的长者。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和东方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zz/399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