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淫词小调到春宫图明代文人弥留的

明朝建立,朱元璋颁布《衣冠复古诏》,承袭汉唐宋服饰风格,“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声称恢复堂堂正正的中华衣冠,再立汉家礼仪。

然而,即使仪表堂堂的明代文人,无论怎样正衣冠,都恢复不了唐宋时的文人风骨了。

朱元璋

*府的打压

朱元璋出身贫民,对身世之说极为在意,于是一系列的明朝文字狱便由此发生了。

江南大儒徐一蘷循旧例上贺表,与以往一样,大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谀颂之词,文中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等的语句。

然而,这样的阿谀奉承,在朱元璋看来,却成了十恶不赦诽谤恶言,朱元璋批示道“生者,僧也,以我当为僧人也;光,财发也;则字音近贼也。”就这样,江南大儒便丢了性命。

朱元璋

上层文人的糜烂

明代中后期,权力阶层的文人糜烂到了骨子里,届时魏忠贤掌权,面对祸国殃民的阉*,朝堂之上的文人们却纷纷巴结,为他修生祠,并以成为其干儿子为荣。

即使是号称东林*魁的钱牧斋,在明时,只在意争权夺利,明亡后又主动降清、仕清,也不提钱谦益“水太凉”的名场面了。

明代文人

民间文化的腐朽

有明一代,孔孟之道被选择性删减,被奉为理学圭臬的朱熹学说大行其道。

明朝后期,大儒李贽公开宣扬“童心说”,否定重农抑商的*策,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相悖,被当时一大批儒学大家们批判“以妄乱真、教坏*世”,最终冤死诏狱。

明代 的风骨

士人阶层在明代似乎经历了“诸神的*昏”,文官空谈阔论,大儒三纲五常,行的却都是男盗女娼之事。

的一丝风骨,竟只在江南风雨飘摇。

江南地区,在古时一直都是一个远离*治核心的地方,恰恰是远离*治,使得这里的文人远离权力倾轧,开始了“著书求真”之路。

尚有风骨的文人们,或屡试不第,或不耻同流,都来到了这里。

京城科场舞弊案发生之后,由于唐寅曾用一个金币向主考乞文,使唐寅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但唐寅胸中不忿,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在江南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为了生计,唐寅画了一系列的《春宫图》,诸如《孟宫蜀妓图》、《班姬团扇图》、《嫦娥奔月图》,描绘的大多是欢场女子,其背后却多是感慨世情之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心态。

又如冯梦龙所创作收集的《挂枝儿》《夹竹桃》等山歌集,大多是乡间俚语,语言大胆泼辣,轻佻直白,与讳莫如深的儒学经典大相径庭。

但恰恰是这样的淫词小调,却能开民智,虽是下里巴人,却使平民百姓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消遣。

朱元璋正衣冠,却得到了一批谄媚阿谀的“衣冠禽兽”,那些真正有风骨的而又多情重义的文人,只能躲在远离*坛之地卖文鬻画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beyond.com/afhzz/56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