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解析
作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他的诗思想内容丰富,特别是对女性、爱情的题材,表现得清婉精丽,备受世人推崇。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
像井底下点蜡烛那样,深深地嘱咐你:虽然你要离开我远游,但我的心与你共长行,切记早归别违期。
手中玲珑骰子上的颗颗红点,都是最为相思的红豆;你知道不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而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深嘱”的内容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正在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女子对丈夫深入骨髓的相思。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销。“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相思红豆
每当我念这首诗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西游记后传》中片尾曲的《相思》,会不自主的浮现出白莲花和碧游仙子在寻找呼喊乔灵儿的场景。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红豆,又叫相思子。
相思子的种子质地坚硬,色泽华美,红艳持久,可做装饰品,也许正因为它自身的特性,作为一种爱情象征物比较贴切吻合,相思子虽美却是有剧*的植物。正如爱情,华美醉心却也有剧*。
相思豆,叶、根、种子有*,以种子最*。中*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循环系统衰竭和少尿, 出现溶血现象,尿血,逐渐呈现呼吸性窒息而死亡。
很多看起来美丽鲜艳却有*的植物,比如:曼陀罗花、夹竹桃、断肠草。
“玲珑骰子”是唐朝时候贵族闺阁间流行的一种物什,将一小块象牙从中间剖开,雕刻镂空了嵌入一块相思子,制作成六面骰子,骰子凿空,抛出骰子六面皆红。这玩物流行开来后,普通人家买不起象牙,就用兽骨代替,这就是“玲珑骰子安红豆”。
相思子,自古都是寄相思之情之物。比如唐代的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
这依依不舍的爱情,期盼爱人回家的心情犹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还未别离却话别离,情思委曲,悱恻缠绵。
结语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
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部分学者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认为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但他的诗词有着构思精巧,语言含蓄,声律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