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十年一见的爆款高收视率纪录片——《寻人记》在今年夏天出了第二季,豆瓣评分9.4,甚至超出了第一季的9.3。被称为“十年一见爆款”,让TVB收视率重现往日光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关于“择校”的故事。30年前的香港郊区农村下白沙泥村,因交通不便,那里的孩子能上学就是一件好事。除了基础的学科教学,他们更大的教室在户外:山上,沙滩,田野。30年后的今天,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家长们在为孩子追求更顺遂的升学路,孩子被长时间“禁锢”在教室里学习,导致自我评价低,丧失学习热情,成为了家长的隐忧。
于是在现在的香港,价格不菲的“自然教育”开始流行。
在当时,下白沙泥村就已经引领了潮流,采用了现在流行的“自然教育”:不过,是让孩子读放飞野性在自然中学习的“村校”,还是拥有更多现代化资源能让孩子未来有更多“选择”的城里的学校?至今仍是个困扰家长的问题。
1
如今流行且价格不菲的
“自然教育”
在30年前的香港就已发生
香港下白沙泥村,以沙滩落日闻名,30年前,这里有一所“村校”。
年,香港的一档节目《新闻透视》报道了下白沙泥学校。里只有4个老师,但是各科都有。全校只有40多人,即是同学也是邻居。村校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因为郊区交通不便,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村校出现,解决了家长们的教育难题。而现在随着城市化发展,村校全香港只剩20间。
学生们以自然为教室,田园、沙滩是游乐场,动物,昆虫,有*花草是教材。至于学业,有的孩子在学校完成,有的孩子先玩再做,有的晚上会复习,有的则看心情,全靠个人自觉。
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玩。有时在山上骑车:
在沙滩上玩,被螃蟹夹住脚,小伙伴帮忙来解救。
小鸭子是宠物。
因为村子主要以务农为生,孩子们除了花7,8成的时间在“玩”上,放学后还要花2个小时帮爸爸妈妈们种菜。
家长们的态度是,只要有学可上,有一个孩子可以得到教育的地方,村民们就已经很满足。记者问会不会怕影响到孩子的成绩?一个村校男孩的妈妈说:“现在他们不玩,难道他们会在家读书温习做功课?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去了骑单车,或去了海边不一定,跑到山上也不一定。”
村里有9成家长并不识字,对于学校相对简陋的设施,家长们也不在意。只要有学上,老师尽责,就没那么多讲究。
同一时间,城里的同龄孩子还在西装革履地面试各种学校,背诵面试题目的答案,他们则穿着背心短裤撒丫子地玩。对家长来说,孩子能有一个学习的场所,受到最基础的教育,已经心满意足。
2
村童们长大以后
都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30年后,这些孩子已经快40岁了,他们现在在哪儿呢?
节目组来到村子里,他们的父母辈还在村中,联系上了当年的四个村童:“百厌星”安仔、喜欢玩的兴儿、按时交作业的芬女,不喜欢种田的阿凤。他们早已在城里定居。再相聚时,拖家带口,各自带了自己的孩子,一起回村,回忆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他们都无悔读了村校。他们的童年,用8成时间玩耍,一成时间上学,一成时间“工作”(帮爸爸妈妈种田)。上课学的知识,都已经还给了老师,但没有忘记的,仍然是那些放学后和大自然相处,和同学们相处的时刻。
自己的孩子是城市长大的,五谷不分,甚至指羊为马,他们觉得好笑。更不用说分不清*蜂和蜜蜂,夹竹桃是有*的。
虽然大自然给了他们“生存技能”,但是这些烙印在心里,亲身体验的知识在大城市里似乎无用武之地,并且,还给他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四人说,上初中时去了繁华的城里,才知道自己的小学与其他人都不一样。因为长时间在外玩耍,皮肤要比别人的黑。和小伙伴在一起时并不觉得什么,可到了城里,和别人一对比,就不由自主地想要把手臂缩回去。在村校时,一个班只有10个人,再怎么考试都是听得过去“第10名”,但因为没有学过英文,上城里的初中,课堂上知识听不懂,只能考“倒数第一”,有的初中就辍学了。
长大成人后,他们从事的是“平凡”的工作,比如物流,家庭主妇等。
村校给了他们美好的童年,也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晋升之路”。但即便如此,他们统一回答“为自己是村校出身而骄傲”“不后悔自己读了村校”。
3
如果帮自己的孩子择校,
会选择村校吗?
70年代,村人搬到城里,加上生育率下降,村校招生不足,自年起,学校开始被荒废了。
这次回村,他们重新来到校舍“探险”,校舍已经空空荡荡,杂草丛生。显得很陌生,当年不招蚊子的阿凤也因为被蚊虫叮咬,身边老同学笑道:“你太久没有回来,蚊子都不认识你了。以前蚊子和我们很熟,现在不熟了。”蚊子未必记得他们,但当年的老师仍然记得他们,得知他们返校,当年的老师也来与他们见面,一句调侃:“到上课时间了。”瞬间将众人拉回到了30年前。
因为学生少,陈老师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急得很清楚,时隔三十年,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性格。见当年的老师还记得自己,老师还为他们准备了校徽作为纪念,四人无一不大为感动。当年陈老师,还是一名年轻的新老师,执教33年,他说,在村校的教学时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开心的时光,无论环境,还是学生都是最好的。因为人数少,他能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也因为这个优点,他让自己的女儿也读村校。而他也发现,小孩读村校会很开心。
是否让自己的子女读村校?成了这批村校“过来人”纠结的问题。四人中,对此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支持村校派的安仔和芬女认为:
“现在外面小学和村校教育应该差不多。”
“我女儿正在读村校,有时她哭、流泪,老师都会告诉我。‘今天小孩好像情绪有问题。妈妈你留意一下她。’会留意这么细微的东西。”
不愿让孩子上村校的兴儿和阿凤则认为,社会风云变幻,要得到更多资源,就得跟上节奏。
“因为我女儿的性格她会觉得人少没有竞争,人少她会无心向学,能选择的话我不会选村校。”
“现在竞争白热化了,幼稚园已开始补习,学英文,钢琴已不流行,要学小提琴。如果真的因为读村校,而少学了东西。变相他升学就不太理想。”
意见分歧的四人,讨论进入了白热化。两方观点也是在回顾村校出身的他们成长路上的得与失,只不过,有人因此获益,有人也因此认为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路,需要避开。同样一条路走来,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人之所得也是可能自己之所失。因为对每个人来说,重视的人生经历不同。无关对错,但家长的经历,无疑影响了孩子。不过,不论是注重身心健康,在自然中培养自主性的村校,还是注重升学道路的城里学校,保证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城里学校,相通的是,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够有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的能力。两种学校,也都只是家长们认为能实现孩子“自主性”的不同方式。就像陈老师认为的“各有各的取向”。只要不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就好。
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读“村校”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