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荃(约年~年),字要叔,成都人,他是我国五代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并对中国绘画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变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画作黄荃“幼有画性,长负奇能”,13岁即从名师学习绘画。据《图绘宝鉴》等史籍记载,黄荃的老师很多,有外地入蜀避乱的名画家刁光胤、滕昌祐、孙位,也有成都的绘画高手李升。这几位老师虽技法与风格各不相同,却都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画坛名宿,丹青高手,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他们对黄荃画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郑虔除师承这几位老师之外,黄荃还通过作品向前代画家学习,如唐玄宗时的著名山水画家郑虔、唐睿宗时的著名画鹤大师薛稷,他们的艺术特色都被黄荃有所汲取。由于黄荃“资诸家之善而兼有之,无不臻妙”,同时又能对老师的技法有所“损益”,达到“超师之艺”的水平,因而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大地发展了细笔花鸟画的技法。
《图绘宝鉴》黄荃在绘画上,花鸟、草虫、竹石、山水、人物、龙能、龟兔等等,无所不能,尤以花草鸟虫最为驰名,被后世奉为工笔勾勒派的鼻祖。他曾画野雉于八卦殿,有鹰误认雉为生,连连掣臂:他在偏殿之壁画了6只形象不同的鹤,“精彩态体,更愈于生,往往生鹤立于画侧”,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他画有夹竹桃花屏风,后人以真花片补其缺处,几乎辨不出真假,有出神入化之妙。
郑虔名作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是今天国内可以见到的唯一的黄荃真迹(另一幅《竹鹤图》已流到国外),图中画了10只不同形象的鸟,12只不同形象的草虫,两只不同大小不同形象的龟,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从这幅珍禽图可以窥知被称为“黄家富贵”的黄荃花鸟。它的主要技法是: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施以浓艳的色彩,着重于色彩的表现,即所谓“双勾傅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他的这种精细的勾勒填彩法,使所画禽鸟草虫,肉丰骨松,神态逼真,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方法,影响到其后数百年的画坛,而且通过宋代院体花鸟画家的发展,直到现代中国画中工笔画勾勒一派的画法,都还有其痕迹。
绘画作品对于黄荃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历代的评论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宋代郭若虚说他“善画花竹翎毛,兼工道释人物、山川龙水,全该六法,远过三师”。《宣和画谱》评论说:黄荃“所画,不妄下笔”,“资诸家之善而兼有之”,“然其所学,笔意豪瞻,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如世称杜子美诗、韩退之文,无一字无来处,所以(黄)荃画兼有众体之妙,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黄)荃于画得之,凡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精绝”。可算是对一个画家的最高评价了。
后蜀主孟昶黄荃“以善画,早得名”,17岁即事前蜀后主王衍为待诏,至后蜀时加检校少府监,累迁入京副使。后蜀主孟昶于明德二年(年)特创“翰林图画院”,授黄荃“权院事”,黄荃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画院的第一任领导人。
绘画作品黄荃有子五人,次子黄居宝和少子黄居采善承父业,在绘画上都有很大的成就。黄荃父子在蜀中从事绘画40多年,深得蜀主赏识,优礼有加,在蜀中画坛享有崇高的声誉,所画“殿庭墙壁,宫闱屏幛,不可胜纪”,当时蜀中的“图帐屏壁,多出其手”。前蜀后主王衍藏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甚为宝爱,因认为图中所画钟馗用食指抉鬼目不如用拇指有力,于是召黄荃改之;在王衍看来,黄荃是与吴道子有同样水平的画家,所以令他改吴画。后蜀主孟昶将黄荃的画“常悬坐侧”,以备时时赏玩,并将他的画作为礼品馈赠南唐国君;黄荃在偏殿之壁画了6只鹤,孟昶便将此殿命名为“六鹤殿”。至于当时蜀中的达官贵人、文人秀士,更是“得居采子父图障卷簇,家藏户宝,为稀世之珍”。黄荃父子以自己精深的画艺、独特的风格、大量的作品,形成了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第一个流派——“黄派”。
在中唐以前,山水花鸟画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附庸而存在的;而到了北宋,花鸟画几乎取代了人物画的坛主地位。这一变化,黄荃作为中国山水花鸟画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并进而以绝对优势风靡画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节选自《巴蜀百贤》,图/胡立成)